邵敏 王恩銘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負面情緒和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7)和研究組(n=48)。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聯合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干預周期均為3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負面情緒,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結果 兩組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依從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緩解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心理護理干預;負面情緒;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3(b)-0220-03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統計分析數據顯示[1],該病每年的發病率正逐漸上升,現已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中青年腦卒中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指發病年齡<59歲的患者[2]。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結構的改變和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越來越多的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現。大多數患者經規范化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但臨床調查表明[3-4],患者在住院康復期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等影響治療效果的同時,阻礙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對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臨床經驗顯示,常規護理干預已無法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95例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并分析對患者負面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7)和研究組(n=48)。納入標準: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5];經MRI或CT檢查確診;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對照組中,年齡32~58歲;發病時間2 h~18 d。研究組中,年齡33~59歲;發病時間1 h~19 d。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發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x±s)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指標檢測、用藥指導、健康宣傳和遵醫囑對癥治療等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聯合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對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了解和診斷,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積極回答患者及家屬的問題,鼓勵患者家屬加入到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②向患者及家屬普及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基礎知識:如發病原因、常見臨床癥狀和表現、診治方法、常見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定期復查重要性,并請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③指導患者行為:鼓勵患者采用合適的語言自我表達,從而尋找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的真正原因,分析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給予有效疏導。兩組干預周期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負面情緒評價[6-7]: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價。兩個評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1分: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分:有時有;3分:大部分時間有;4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SAS/SDS得分越高表明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②依從性[8]:根據患者配合醫囑完成治療和護理完整程度,將患者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完全依從:主動配合,未有抵觸情緒;部分依從:需在醫生督促下完成,出現較少負面情緒,經疏導有所緩解;不依從:無法配合,抵觸情緒嚴重。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2兩組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依從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的一類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主要指由各類誘發因素引起腦血管疾病患者出現腦內動脈閉塞、狹窄或破裂,從而形成腦血液循環障礙[9]。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青年患腦卒中發病越來越重,調查資料顯示[10-11],部分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易被診治醫師忽略,導致預后和治療效果受影響。同時,相關研究顯示[12],有心理障礙的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常表現出失眠、少語、緊張、拒絕與外界交流等臨床癥狀,另有部分患者,因缺乏對腦卒中疾病的正確認識,對醫護人員制定的治療和護理方案不予接受,形成較差依從性[13]。因此,對于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除了給予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外,配合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臨床治療有積極作用[14]。顯然,常規的護理干預已無法滿足護理需求。為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負面情緒和依從性的影響,本研究選擇我院診治的95例患者展開研究。
采用SAS和SDS對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負面情緒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聯合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45.39±4.10)分和(44.28±4.37)分,與干預前相比評分明顯下降,且均低于常規護理干預后患者相應的負面情緒評分(P<0.05)。提示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得到顯著緩解。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提高,促進患者疾病康復。
此外,分析患者護理干預后的治療依從性結果顯示,聯合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依從率為93.75%,明顯高于常規護理干預患者(76.60%)(P<0.05)。心理護理干預更能得到大多數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認可,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更能調整對疾病的認識,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此結果在相關文獻和臨床實踐中進一步得到證實[1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緩解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劉華玲,時艷霞,朱海萍,等.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8):981-985.
[2]鄒婷,喻春梅,秦璇.心理護理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23(4);160-161.
[3]王英,郝利,馬雪,等.10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重慶醫學,2017,46(32):4597-4599.
[4]李浩,陳緋,高青,等.心理護理綜合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命質量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衛生統計,2017,34(5):741-744.
[5]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4):90-91.
[6]任彩麗,付娟娟,王紅星,等.早期康復臨床路徑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影響的多中心、單盲、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3):275-282.
[7]鐘華,陳莉,熊聯強,等.168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防治現狀[J].重慶醫學,2016,45(23):3247-3248,3251.
[8]徐潔,譚盛.缺血性腦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二級預防用藥依從性的現狀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3):2095-2098.
[9]黃維,畢齊.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學篩查研究現狀[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12):1355-1360.
[10]孟文婷,李東翔,佟玲.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6,25(10):1114-1120.
[11]王雪,洪利.延續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8):1352-1355.
[12]楊紅,朱世瓊,李亞梅,等.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睡眠質量及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2):1466-1470.
[13]徐艷,張海林,趙蓓,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在首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8,47(17):2294-2297.
[14]桑琳霞,趙麗娟,高增敏.心理干預對腦出血后憂郁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 35(9):2404-2405.
[15]盛晗,邵圣文,王惠琴,等.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動態變化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6):712-715.
(收稿日期:2018-08-30?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