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婧
摘 要:少數民族建筑特色是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獨特財富,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當今時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如何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少數民族傳統建筑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新建、修葺、復原的活動中,只有確定好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內涵和特征,分清評價傳統建筑的各個要素,才能對少數民族傳統建筑進行合理分級,促進少數民族建筑的傳承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 傳統建筑 等級評價 要素
一、前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各個民族獨特文化,這些文化元素逐步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而在各民族的文化形成過程中,傳統建筑作為人們的生存空間和實體保存了下來,并且逐步形成了各個民族鮮明的建筑特色。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建筑開始了現代化的改造,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由于建筑功能需要的轉變、民族居住地遷徙、建筑文化變革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少數民族建筑受到了破壞,沒能夠很好的保存下來,很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建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前,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在現代城市以及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具有民族特色風格的建筑也開始逐漸涌現。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設主體以及人群對于傳統建筑的認識各不相同,對于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方法也多種多樣,從而形成的傳統建筑風格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我們亟待構建一個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等級評價機制,以便從少數民族建筑的風格、結構、文化內涵、宜居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傳統建筑的修葺、復建、改造等活動進行科學充分評估,促進少數民族傳統建筑源遠流長。
二、少數民族傳統建筑評價要素選取與構建
少數民族傳統建筑評價體系構建,主要應該從社會性、生態性、經濟性、傳統性、科學性五個方面考量。
從社會性方面考量少數民族建筑的人文歷史價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伴隨璀璨的五千年中華文明不斷發展,并且不斷與傳統建筑文化交融共進。從社會性的角度考量,主要是需要根據少數民族建筑所蘊含的風土人情、地域文化、生活習慣出發,將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和少數民族的建筑特色相結合,以此評價少數民族傳統建筑是否可以與該民族的文化習慣相匹配。僅僅是空有其表的建筑外型顯然無法蘊含少數民族社會的精神風貌。因此可以說,社會性是少數民族傳統建筑評價的基本方面。
從生態性方面考量少數民族建筑隊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和匹配性。由于我們少數民族多聚居于偏遠地區,因此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創造合適的特色建筑就成為必然選擇。建筑生態性,就是指少數民族群眾依托特有的生態環境建設的生態建筑。一方面是建筑選材的生態特色,如利用樹木、竹子、黃土等建造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就是建筑源自生態環境的顯著表現;另一方面,建筑需要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南北方、東西部自然環境差距很大,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需要符合生態環境的需要,才能營造適宜的人居環境。因此,在考察少數民族建筑的生態性方面,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生態環境條件。比如東北地區的磚瓦房必須屋內建炕。由于我國北方氣候寒冷,滿族農村有萬字炕,赫哲族農村有對面大炕,冬季可以通過炕下的煙道燒炕取暖,有些人家還筑有火墻,這就保證了在寒冷的氣候環境下,當地群眾能夠有足夠適宜的生存條件。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侗族的木樓較密集,壯族民居多在邊遠山區,苗族村寨吊腳樓建筑群,以貴州雷山縣西江寨最有宏大氣勢,上千戶的住房布滿整個山坡山梁。這也都是由于生態性造成的民族建筑特征差別。
從經濟性考量少數民族建筑的特征,主要是要認識到建筑本質上是人們從事生產生活的固定場所,經濟活動是決定建筑建設的最根本因素。不同的生產生活形式能夠決定建筑建造的結構和樣式,能夠體現各具特色的經濟生產活動。從這一點來說,在山林附近的少數民族建筑一般比較高聳,空間比較小,因為充分的農業生產,也不需要廣闊的空間;而在平原地區的建筑一般比較低矮,并且院落房間較多,因為從事農業勞動大多需要廣闊的空間存儲農業生產成果。
從傳統性方面考量少數民族建筑特征,是少數民族建筑評價體系中最為必要也是最為顯著的環節,就是需要通過結合每個少數民族不同的傳統文化,來考量少數民族建筑是否符合相應的文化氛圍、風俗習慣以及民族禁忌等。只有在傳統性方面合格的少數民族建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少數民族優秀建筑。
從科學性方面考量,主要是結合現代建筑特點對新時代少數民族建筑提出的新要求。想要傳承和發展好少數民族建筑,不但要充分考慮傳統建筑特點的繼承和完善,也要考慮到現代化社會對建筑科學性的要求。科學性主要包含了結構合理性、建筑安全性兩個方面,建筑結構要滿足相關技術規范對建筑結構的要求,建筑安全性也要充分滿足國家相關部門的管理規定。無論是修復還是新建少數民族傳統特色建筑,都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摒棄傳統建筑中不科學的方面,增強傳統建筑安全性,確定傳統建筑可靠性不斷增強。
三、結論
綜上所述,要在現代建筑科學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建筑,就必須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少數民族傳統建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并且將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科學技術充分結合,以此打造傳統、宜居、厚重、科學的傳統建筑,開創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發展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麗.探討遼寧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火炕”文化[J].山西建筑,2018,44(33):1-2.
[2] 王成.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民居的建筑特色與傳承保護研究[J].藝術教育,2018(21):207-208.
[3] 王美銀.少數民族建筑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10):156-157.
[4] 李楠,包蓉.自然生態觀在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中的體現[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8):3-4.
[5] 代幼谷.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民居的建筑特色與傳承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18(08):214-215+218.
[6] 陳春華,楊曉.少數民族文保建筑保護性開發模式研究——以喜林苑精品酒店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4(04):67-71.
[7] 趙國威.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08):77-7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