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彤
摘 要:本論文通過說明翻譯學在生態領域的發展,類比生態學和翻譯學的共同之處,探究處于新時代人工智能化的挑戰和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的環境下,翻譯事業應該何去何從,積極探求解決方案,促進我國和國際翻譯事業的發展。本論文創造性地提出以人為本的生態翻譯理念,關注翻譯傳播過程,翻譯選擇的進化論。
前 言
(一)生態翻譯學全球視野下的一種生態化的思潮。
首先,生態翻譯學是譯學研究在社會文明轉型過程中的一方面。人類社會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逐步開始了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型。1972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人們便將保護自然環境生態提到了全人類矚目的角度。隨之中國也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在中國人民幾屆代表大會中多次涉及到生態的觀念,先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和科學發展觀。在全球生態思潮的背景之下,"生態"進入了許多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其中翻譯學就是其在時代發展的體現。
然而,生態翻譯學,它又是現代哲學思想轉型的必然結果。20世紀以來在思想界與哲學領域,我們發生了兩次轉型,即由主客二分到主體間性,有種中心到整體觀念,60年代。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提出了另一重要觀點質疑了先前翻譯學的觀點:即中心既可在結構之內,又可在結構之外即”中心非中心”的觀點,70年代挪威生態學家阿倫奈斯提出深層次生態學理論。從意識到客觀存在由人類中心觀到生態整體觀的轉向,打開了翻譯研究中的新思路。從生態視角來觀察翻譯活動的視野和思路,從而實現了生態翻譯學研究的新路徑。
(二)生態翻譯學是翻譯學在生態領域中的應用。
從廣義來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與他們之間和他的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把生態學放到翻譯學中來講,就是被翻譯事物的生存狀態,他將與不同國家的文化文字一起發生息息相關的各種環節。
生態是美好的。自然界的生態追求物種多樣性,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在生態翻譯學中,我們也應追求多樣化,比如使被譯作品和不同國家的翻譯事物對象產生多重對應關系,用多樣性來維持翻譯學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在生態翻譯學中有差異才能有統一。生態源于古希臘詞,意思是指家或者是我們的環境。因此,生態翻譯學概念的提出對翻譯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翻譯學長期的發展中,甚至會起到決定性的關鍵作用,生態學是根本的,是生存性的,是一個生物生存發展基礎。
一.時代背景
首先,世界背景。進入新世紀,全球的主題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變化和特點。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同時無論是發展中還是發達國家,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傳統的發展模式造成的弊端,暴露全球性的風險日益顯著。因此,國際社會對新的發展模式探討蓬勃興起。另一方面到今世紀的核心問題已經轉向了能否實現科學發展。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進步舉世矚目。中國共產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理論經驗和實踐成果,并積極地借鑒國內外發展的有益思想,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觀。在新階段,各國都處于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的希望在于科學發展,因此,生態學中的科學發展觀提出,這是我國應對全球風險帶來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應對當前人工智能時代翻譯挑戰的嚴峻形勢。
2017年,公眾對于人工智能時代開始了熱烈討論,還要當屬阿爾法在人機大戰中以3:0的比分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其實,人工智能不僅在圍棋對人類發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越來越多領域,如機器翻譯軟件等的出現都嚴重挑戰著傳統的翻譯行業。那么在生態翻譯學領域,人工智能所翻譯出來的東西是否符合發展生態學,又能否做到以人為本的理念?又如何將翻譯各環節和諧化統一化,正是我們現在翻譯研究學家所思考的問題。在這個擁有海量信息的時代,翻譯的需求呈現爆炸式的增長,我們應當認識到人工智能時代翻譯的到來,它能將譯員的工作,從搜尋資料的繁雜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更多應當的是成為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他不是簡單代替,而是對譯員的能力和專業素質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因此,生態翻譯學要求在全球化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翻譯員不應不僅應該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寬領域的知識,快速學習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研究調查能力,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專業精神,職業素養以及服務意識。在全球化時代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之下,生態翻譯學要求議員要有“工匠精神”。多方求證,反復研究,力求達到信達雅。因此,人工智能提出也讓在機器翻譯的時代背景下,為翻譯事業找到了一方棲息之地。
二.框架思路
(一)提高翻譯工作效率。要將生態翻譯學落實到翻譯工作中,把翻譯當做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投入精力深入鉆研,清楚地認識到翻譯工作事業的內涵,明確自己的翻譯任務。
(二)時刻總結經驗教訓。人之所以區別于機器是因為人腦具有獨特性,人腦可以思維,產生思想。經常地總結反思自己,時刻總結自己的錯誤,避免以前走過的彎路。才能以自己的經驗指導自己走捷徑。
(三)提高工作技能。找到找正確適合自己的方法。一方面。工作技能的提高來源于知識的積累,一方面來源于自己的經驗。另一方面要終身學習。在當前日新月異的時代,各種知識框架變幻莫測。要在翻譯事業上深入鉆研,不斷前瞻行業方向,思路清晰,行之有效地進行翻譯工作。
(四)主動學習,解決問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自己分解。自主查閱資料,向前輩學習。這種討論交流的過程體現出生態翻譯學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與機器翻譯的人工輸入程序、冷血無情、非生態化相比,顯然人工翻譯在生態翻譯學領域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五)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將工作規范化,流程化。機器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很好的參照依據,它調理清晰明確。我們要始終堅持人工翻譯在生態翻譯學中的重要作用,在做好翻譯工作的同時積極研究生態翻譯學的相關理論。
三.發展重點:
生態研究領域中,達爾文曾提出適者生存理論。因為到翻譯學中就變成了“翻譯的適應與選擇”——也就是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迅速普及,在翻譯事業中,譯者作為被翻譯物體和翻譯目標的中間者,理應關注譯者的思維思考活動。因此,生態翻譯學更應該側重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
四. 調查方法
本論文采用抽樣調查法和系統分析法,以中國知網、萬方等網站為數據庫,對生態翻譯學進行檢索和統計,按照胡庚申教授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和理論視角中所提出的九大研究焦點:生態范式關聯序列,生態理性等方面為出發點。對理論研究進行分類統計,挖掘和剖析統計結果,從而探究生態翻譯學的重點領域及其發展趨勢。
五.中國行動
中國的翻譯理論從上世紀80年代以介紹西方翻譯理論為主體的萌芽期到90年代的反思期以及新世紀之初的全面建設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到21世紀,隨著世界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快,翻譯在語言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了日益重要的橋梁作用。在我國當前深化改革開放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背景之下,日益增多的形式翻譯突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實用性。因為中國需要了解世界,同時也要為中國發聲,被世界了解,中國需要傳播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同時也要向外國學習優秀的作品。隨著未來世界的變化,中國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從而帶動文學。翻譯文化學的進一步發展。21世紀生態翻譯學將繼續引入以人為本的理念。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寶貴的文化財富,更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和注釋:
[1] 前言——(產生背景一“然而”,翻譯界幾次重大理論成果的轉型)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c6a25d5e97f2505ce4934f9e7af28417&site=xueshu_se
[2] 前言——(產生背景二,生態的定義)https://baike.baidu.com/item/生態/259459?fr=aladdin
[3]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北京對外翻譯公司,1998.
[4] 陳福康,中國醫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出版社,1983.
[6] 穆雷.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現狀及展望[j].外國語,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