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訟思想”纏繞在法律、風俗、習慣、制度、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的復雜關系網中。現代以來“無訟思想”在這張網上被晃的搖搖欲墜:內涵現代化的儒家和諧觀、喪失基礎的禮制、嶄新意識形態……因此,有必要對當代無訟思想進行法律分析,以滿足法治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無訟思想 和諧觀禮制
一、“無訟思想”的微觀梳理——從理想到思想
無訟思想最早是一種道德理想,蘊含著恥訟、賤訟、恐訟、息訟的觀念。
其最早產生于西周,是諸子百家對“禮壞樂崩”局面反思潮中的一種思想。在 “百家爭鳴”中成熟。為了實現西周之禮的“復古”,孔子把他放入其道德體系內。從道德觀開始,無訟思想逐漸演化成了一種治國思想、大眾文化。
孔子主張“使民無訟”,因為“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笨鬃诱J為訴訟只是解決治國問題上的“末”和“流”,而只有以禮制和道德教化,才能使整個國家實現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思想變為主流思想后,無訟思想上升成為一種政治法律主張??鬃诱J為這種道德觀是禮制的必備條件。而禮制能夠加強血親聯系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轉變混亂局面。
其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無訟思想得到了統治階級的支持,落實到了治國的實踐中。訴訟量的多少也成為評價官員政績、世道好壞的標準。
法律的儒家化從漢至唐,發展到了頂點,禮貫穿于法全部方面。漢唐以后,“無訟”思想被統治階級改造、曲解成執政者對民眾進行教化勸諭和限制訴權的息訟、壓訟的理論依據[1]。
二、無訟思想的當代變化與傳承
思想是時代的體現,無訟思想根植在中國土地上從未消失,其長期表現為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的雙重作用。從法治推翻德治開始,禮制瓦解,引發了和諧觀、道德觀、制度觀的地震。禮制到法治,二者并非同一層面的概念。禮制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
古今的無訟思想已有本質差別,變化在于“無訟”作為調整社會的目的,向調整社會的手段的性質變化?,F代法治化主要體現在:禮制的瓦解、人治的退縮、法治的壯大。這些帶來的結果是法制代替德治、道德的退化,導致民事糾紛必須通過法院解決,個人權利被重視,訴訟案件量的增加。
(一)和諧觀的轉變
人治是傳統無訟思想的出發點。因此秩序是第一價值,和諧是第二價值。而秩序、和諧與“無訟”思想互為表里,是一個事物的不同表現。
禮制下的和諧觀體現為:禮是和諧的基礎,也是實現無訟的途徑,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理想追求建立和諧、大同的社會。古代治理觀觀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要徹底消滅爭端,建立一個無訟的理想和諧世界。法成為了無訟思想背后“和諧世界”理想的一種實現手段。
而在現代國家,和諧不再是唯一目標,和諧也不等于“無訟”。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將“和諧”作為未來我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表現之一。和諧依然是一個重要價值。但據此,法在法治國家,不再只為和諧服務。
(二)道德觀的更新
如果說和諧觀是自上而下的,那么道德觀則是自下而上的,但卻受到上層建筑的影響。
儒家道德觀的核心是“禮”,傳統儒家道德體系設計了一系列道德標準, 如:“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等。
道德觀是禮制和無訟之間的橋梁,道德觀因此也在內發的更新。在新的權利觀念下,尤其是在商事領域,人們不再恥于訴訟。
因此,傳統無訟思想作為道德觀的一部分,正在受到新型權利觀念的更新。
三、現代“無訟思想”的意義
如前文所言,在對待當代無訟思想時,不應該把它剝離出來分析。我們應當在承認無訟思想廣泛存在的基礎上,在“法律、風俗、習慣、制度、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 ”的框架關系中分析其當代價值。
其價值主要有:一、減輕法院壓力,提高審判質量。二、利于對個人權利的保護,這種認識的轉變意義在于培養權利意識。三、在和解和調解機制方面,我國將“無訟”思想與調解和解制度相結合,構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四、抵御道德進一步退化。隨著被法律化的禮制崩塌,道德所依賴的法律權威也隨之失去。將傳統“無訟思想”保留,作出新的詮釋有利于防止“法律中心主義”,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痹谌巳私院啊笆里L日下”的今天,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道德秩序的追求不只是基于秩序的考慮,同時也關乎自身權利的實現、對于美好社會的追求。
注 釋
[1] 方瀟.孔子“無訟”思想的變異及其原因分析——兼論對我國當前司法調解的啟示[J].法商研究,2013(01) :154-162.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訪問時間:2018年10月2日
參考文獻
[1] 張琳.無訟思想與當代中國法治建設[D].武漢大學,2002.
[2] 范本騰.論中國傳統“無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北京工商大學,2011.
[3] 吳進科.試論我國傳統無訟思想[D].西南政法大學,2007.
[4] 艾熙.論中國傳統無訟法律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西南政法大學,2009.
[5] 于游.淺談儒家的無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法學與實踐,2008(第4期):22-24.
[6] 郝鳳春,郝鳳軍.孔子無訟思想時代價值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3)
[7] 鄒德鵬,李佳.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訟思想對法治建設的影響[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6,v.18;No.99(01):93-95.
[8] 姚憲弟,胡嬗茹,宋曉燕著.訴訟與無訟? 以和諧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12:327.
作者簡介:沈天行,北京工商大學大學法學院2016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