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汪亞群李建華盧 丹
勞損性頸肩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慢性軟組織疾病,疼痛可持續數年甚至影響終生,降低人們的生活、工作質量。病因多與局部外傷、慢性勞損、風寒侵襲相關。因病程較長、病理改變較復雜,其治療較為棘手。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是一種人類大分子蛋白神經毒素,低濃度A型肉毒素對肌肉產生化學去神經作用,可以抑制注射部位神經源性疼痛,國外許多研究證明A型肉毒毒素可以治療慢性頸肩、腰背勞損性疼痛[1-3]。中醫學認為,勞損性頸肩痛是血瘀氣滯、經絡不暢、血不榮筋所致,常在疼痛部位的相應穴位處采用針灸、針刀、中藥貼敷等治療。本研究將傳統針灸療法和現代藥物治療相結合,觀察穴位注射BTX-A治療勞損性頸肩痛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診于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康復醫學中心的46例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根據患者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勞損性頸肩痛診斷標準:①慢性勞損、外傷失治或外感病史;②頸肩疼痛不適,可牽扯至項背,酸痛、隱痛伴有肌肉發僵;③疼痛范圍廣泛,可觸及皮下條索、結節樣反應點;④無神經損害表現。(2)所有患者經布洛芬、扶他林、鹽酸乙哌立松等2種以上內服外用藥物治療2周無效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肌肉接頭疾病;(2)合并頸椎病、肩周炎、風濕、類風濕等疾病;(3)妊娠、哺乳期婦女;(4)1周內接受過與本病相關的其他治療;(5)距離前一次肉毒素治療少于3個月者;(6)2周內服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奎寧類、鈣離子阻斷劑等。
2.1 治療方法 選穴:取風池、肩井、肩外俞、天宗、秉風及相應部位阿是穴。觀察組:使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規格:100U/支,批號S10970037),2mL 0.9%生理鹽水稀釋100U肉毒毒素。皮膚消毒后,注射器刺入穴位約0.5~1cm,回抽無血后每個穴位注射0.2~0.4mL(約含肉毒素10~20U)。對照組:2%利多卡因5mL+1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規格:1mL/支,批號 J20130084),注射器刺入穴位約0.5~1cm,回抽無血后每個穴位注射1mL。兩組患者治療后均予進行勞損性頸肩痛預防的健康宣教,避免長期低頭及頸部受涼,每天進行兩次頸部肌肉放松練習。
2.2 觀察指標 (1)治療前、治療1周后、3個月后采用疼痛數字評分量表[5](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定。NRS評分量表是臨床常用的單維度疼痛評估工具,將疼痛程度總分定為10分,1分~10分疼痛程度逐步提升。(2)兩組患者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疼痛、沉重等體征消失;顯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但活動時、天氣變化時稍有不適;有效:癥狀與體征改善,但活動時、天氣變化時仍有疼痛;無效:癥狀與體征與治療前無變化。總顯效率=(治愈+顯效)/總數×100%。
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呈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數據采用非參數t檢驗,臨床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表1 兩組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對照組注射復方倍他米松;觀察組注射A型肉毒毒素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23 23性別(例)男 女12 13 11 10平均年齡(歲)53.1±12.3 45.4±11.2平均病程(年)4.5±3.9 4.9±2.9
3.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NRS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水平(P<0.05);同時間比較,治療1周后對照組NRS評分改善優于觀察組,但3個月后,觀察組NRS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治療1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P<0.05;NRS:疼痛數字評分量表;對照組注射復方倍他米松;觀察組注射A型肉毒毒素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23 23治療前5.5±1.2 5.2±1.0治療1周后4.3±2.2*2.6±1.2*△治療3個月后1.5±0.6*▲2.5±1.3*
3.3 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后顯效率比較 3個月后觀察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見表3。
現代醫學認為,肌筋膜炎的實質由于長期勞損導致肌筋內發生了無菌性炎癥反應,長期負荷導致局部缺血和低氧,刺激神經血管反應物質的釋放,加重炎癥反應,使傳入神經致敏引起疼痛,反過來疼痛致肌肉痙攣,加劇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疼痛加重[7-9]。為改善這種病理癥狀,主要方法就是改善局部血運,加快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癥。中醫學認為,慢性勞損性頸肩痛屬于“痹癥”范疇。中醫提倡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氣血榮脈。該病病變部位主要是督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故本研究選穴風池、肩井、肩外俞、天宗、秉風等[10]。

表3 兩組軟組織勞損性頸肩痛患者治療3個月后顯效率比較(例,%)
A型肉毒毒素早期主要用于運動失調癥及肌肉痙攣性疾病的治療,之后研究發現其可以用于緩解疼痛[11]。研究認為,BTX-A注射于肌肉組織中,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發揮作用,可逆地抑制突觸前膜對乙酰膽堿的釋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使肌緊張部位疼痛狀況得以緩解[12-14];同時BTX-A可降低中樞神經對慢性疼痛的敏感度[15],因為其可以抑制脊髓后角神經元自發性放電[16],還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中內生阿片受體和GABA-A受體的活性[17]。目前,BTX-A已廣泛應用于頸肩肌筋膜炎疼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痛[18-20]。但使用BTX-A治療筋膜炎的劑量、時間研究者各有不同的觀點[21-23],本研究中的疼痛評分改善緩慢,可能與只用了100U有關。目前對BTXA注射后具體的起效時間也不明確,大部分研究認為是 7~14 天[24]。
本研究中治療1周后,觀察組NRS評分改善不及對照組,說明激素治療顯效快。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NRS評分較同時間對照的顯著降低,說明肉毒素起效緩慢,但是作用時間較長。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顯效率也高于對照組,說明BTX-A的整體有效率有優于對照組。激素封閉治療勞損性疼痛一般需要多療程治療,而BTX-A僅需要一次注射,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評分逐漸下降。本研究中只比較了單次注射后的治療效果,下階段試驗可以完善分階段多次治療后的效果。
總的來說,穴位注射BTX-A治療勞損性頸肩痛未見不良反應,作用可逆,無明顯不良后果及副作用[25],是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結合的良好例子,是目前治療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