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云群
401520重慶市合川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由于腦血管腦部供血異常,血液循環效率降低,腦代謝缺血性異常,發生腦血管痙攣引起機體頭暈、頭痛[1]。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腦血管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臨床應對該病加以重視,對患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2016年10月-2018年8月收治腦血管痙攣性頭痛頭暈患者80 例,均存在突發性頭痛與頭暈癥狀,排除并發其他嚴重性疾病及對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藥物過敏的患者。80 例患者按照自愿選擇的治療方式分為兩組各40例,治療組男25例,女15 例,36~78 歲,平均(56.32±4.27)歲;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37~77歲,平均(55.61±4.56)。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臨床效果觀察對比。
方法: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口服60~120 mg/d,3 次/d,溫水送服,1 個月為1 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0.5~1 片,每天飯前溫水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與頭暈癥狀消失,經檢查腦血管痙攣消失,且腦血流恢復到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腦血管痙攣性頭痛頭暈癥狀有所緩解,經檢查發現腦血管痙攣有所改善,腦血管處于恢復狀態;③無效:患者腦血管痙攣性頭痛頭暈癥狀及腦血流等無改善或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組別 n 頭痛消失時間 頭暈消失時間觀察組 40 34.5±3.7 35.2±3.5對照組 40 45.2±4.3 48.3±4.8 t 13.338 15.593 P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情況對比,見表2。
有研究報道,腦血管發生痙攣,與機體血液內所含血栓素(TXA2)指標密切相關,臨床中對于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以迅速抑制血栓素的生成,改善頭暈頭痛癥狀為主。尼莫地平有擴張腦血管、舒張腦血管、改變腦供血的作用,從而改善后循環缺血。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藥,可有效阻斷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一種抗血栓素制劑。小劑量的阿司匹林能夠對腦血管痙攣有著確切療效,阻斷了血栓的生成從而防止腦血管痙攣的發生。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有效率94%,對照組62%,與對照組結果相比差異明顯。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好。
腦血管痙攣早期常表現為頭暈頭痛[2]。本院運用尼莫地平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腦血管痙攣患者,其中尼莫地平隸屬于鈣離子阻滯藥,是臨床血管痙攣常用藥物,是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腦血管神經細胞內,可松弛血管平滑肌,選擇性擴張血管[3]。
腦血管痙攣發生與TXA2有密切關聯。TXA2能夠使得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小劑量阿司匹林能夠乙酰化產生抑制,使其失去活性進而阻止TXA2形成[4],雖然屬于解熱鎮痛藥物,但能防治腦血管痙攣,促進血管與動脈平滑肌舒張。與尼莫地平聯合用藥,能快速減輕患者相關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有效減少腦血管痙攣發生[5],在臨床治療中起積極作用。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頭暈療效顯著且觀察后不良反應小,總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