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廣武 肖嫻 朱加寧 林鴻春
102200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1
100054北京市監獄管理局中心醫院2
與年輕人比較,老年人感染肺炎的概率及肺炎死亡率均顯著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老年人機體逐漸老化,器官功能減退,全身、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主觀上老年人對肺炎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導致診斷或治療延誤[1]。臨床診斷困難給疾病治療帶來極大干擾,不利于患者病情評估與治療方式的選擇。本文擬探討乳酸聯合腦鈉肽(BNP)檢測對于老年性肺炎的預后判斷的臨床價值,以期為老年性肺炎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老年性肺炎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66~80歲,平均(73.14±2.87)歲。⑴納入標準:①入院后性別、年齡、體重、病史等一般資料記錄完整且準確無誤;②符合老年性肺炎臨床診斷標準,且為急性發病,患者年齡>65 歲;③患者意識清楚,表達能力正常,無嚴重精神障礙疾病。⑵排除標準:①合并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疾病;②近期接受過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③有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無法配合臨床檢驗及調查。隨機抽取同期健康體檢老年人60 例作對照組,其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65~78 歲,平均(72.65±2.44)歲。兩組受試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檢測方法:兩組受試者均清晨采集靜脈血5 mL,采用乳酸氧化酶法對靜脈血乳酸水平進行測定,儀器采用羅氏全自動免疫發光儀及配套試劑;采用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檢測BNP。②判斷標準:乳酸陽性>2.2 mmol/L,BNP 陽性>100 pg/mL。③隨訪情況:對觀察組老年性肺炎患者60 例的預后情況進行隨訪,在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或門診隨訪的方式記錄患者生存、死亡情況,排除與肺炎無相關性的死亡。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或%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乳酸與BNP 檢測水平比較:觀察組乳酸和BNP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老年性肺炎患者中存活組與死亡組乳酸、BNP 檢測水平比較:老年肺炎患者中存活組的乳酸和BNP 水平明顯低于死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乳酸和BNP 聯合檢測對老年肺炎預后判斷的相關性:乳酸、BNP 單陽性組27 例,死亡患者7 例,死亡率25.93%;雙陽性組33例,患者死亡15例,死亡率45.45%。雙陽性組死亡率明顯高于單陽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老年性肺炎起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常無咳嗽、發熱、胸痛等癥狀,因此老年性肺炎極易被老年人自身及醫生所忽視。有文獻報道顯示,在老年性肺炎患者中僅有少數患者伴隨發熱癥狀,而且查體亦少見典型肺實質改變,極易與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混淆[2,3]。近年來研究顯示乳酸與BNP 在老年性肺炎疾病發生與進展中存在相應的變化[4]。血乳酸是葡萄糖無氧代謝的最終產物,當組織細胞缺氧時,糖的有氧氧化過程受限,三羧酸循環受阻,乳酸被大量合成,如果超過肝臟等其他器官的利用能力,則造成乳酸堆積,從而導致乳酸血癥的形成,乳酸水平升高是組織灌注和氧輸送不足的早期敏感生化指標[5]。BNP則是由心肌細胞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具有擴張血管、利尿、利鈉的作用。BNP 更多地應用于心衰的診斷,但是近幾年研究發現,BNP可用于肺炎的嚴重程度分層與判斷預后[6,7]。
本次研究中,由表1可知,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乳酸與BNP 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由表2 可知,乳酸與BNP 水平與老年性肺炎患者預后有直接關系,存活組乳酸、BNP 水平均明顯低于死亡組(P<0.05),且雙陽性組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單陽性組(P<0.05),提示乳酸與BNP 聯合檢測對患者預后有更高的預測價值,效果優于單獨進行乳酸或BNP 檢測。該結果與許志軍、楊倩等的報道相一致[8,9]。
綜上所述,聯合檢測乳酸與BNP 對老年性肺炎的預后判斷具有較高價值,值得予以推廣。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乳酸與BNP檢測水平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乳酸與BNP檢測水平比較(±s)
組別 n 乳酸水平(mmol/L) BNP水平(pg/mL)觀察組 60 3.31±1.08 219.86±45.30對照組 60 1.47±0.28 24.09±4.55 t 12.967 9.143 P<0.05 <0.05
表2 老年性肺炎患者中存活組與死亡組的乳酸和BNP檢測水平比較(±s)

表2 老年性肺炎患者中存活組與死亡組的乳酸和BNP檢測水平比較(±s)
組別 n 乳酸水平(mmol/L) BNP水平(pg/mL)存活組 38 2.10±0.27 144.50±33.27死亡組 22 5.59±0.63 470.98±40.15 t 8.159 16.874 P<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