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磊 李明
255100淄博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
慢性心力衰竭多見于老年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發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
為探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內皮舒張功能變化及臨床意義,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現報告如下。
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男65 例(65.0%),女35 例(35.0%),男女之比1.86:1;年齡59~81 歲,平均(74.3±3.2)歲;根據NYHA 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Ⅱ級19 例(19.0%),心功能Ⅲ級45 例(45.0%),心功能Ⅳ級36 例(36.0%)。同時選擇體檢中心健康體檢的人員100 例作對照組,男60 例(60.0%),女40例(40.0%),男女之比1.5:1;年齡55~79 歲,平均(72.3±3.6)歲。均排除心、腦、腎和其他系統的疾病。
方法:兩組均檢測肱動脈舒張功能。測試者取仰臥位,將右上肢外展15°,肘上2~5 cm 行肱動脈超聲顯像。同時檢測心臟房室腔結構和大小、各瓣膜反流程度、左室短軸縮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數(LVEF)。且同步檢查肢體導聯心電圖,記錄舒張末期肱動脈的基礎內徑(D0),測試3 個心動周期,取平均值,然后將血壓計軸帶置于肱動脈處,充氣加壓300 mmHg,4 min 后、放氣1 min 后測量肱動脈內徑(D1),休息1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4 min 后測量血管內徑(D2),計算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用FMD來表示,即(D1-D0)×100%,非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則以含硝酸甘油后內徑舒張百分比(NMD)來表示,即(D2-D0)×100%。
表1 兩組不同心功能分級肱動脈舒張功能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不同心功能分級肱動脈舒張功能情況比較(±s,%)
檢測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心功能Ⅱ級(19例) 心功能Ⅲ級(45例) 心功能Ⅳ級(36例)LVEF 41.2±2.2 37.1±2.7 33.3±3.0 65.8±8.7 FS 22.3±2.0 18.4±1.2 15.5±3.5 35.2±3.1 FMD 5.3±1.0 3.9±0.4 2.4±0.5 12.2±2.5 NMD 15.4±2.1 12.2±1.2 7.7±0.7 115.4±3.3
不同心功能分級肱動脈舒張功能情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FS、LVEF、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和非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心功能分級肱動脈舒張功能情況(LVEF、 FS、FMD、NMD 指標):心功能Ⅱ級>心功能Ⅲ級>心功能Ⅳ級,心功能的分級越高,各項指標越低,不同心功能組別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心力衰竭是多數心臟病患者不可避免的最終結局,其致病機制非常復雜,有些方面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近年來研究表明,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在心衰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心衰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心衰患者體內氧自由基(OFR)產生增加,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表現為機體對于內外界刺激引起的內皮源性舒張因子(EDRF)釋放上調反應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狀血管對內皮依賴的血管擴張劑反應減弱。其結果將導致心功能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心力衰竭時內皮功能障礙的機制十分復雜,有些方面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根據近年來有關資料,一般認為其主要與脂質過氧化損傷有關。心力衰竭時,組織器官缺血缺氧、低氧血癥、細胞內酸中毒、兒茶酚胺分泌增加等產生OFR,后者通過引發脂質過氧化反應,不斷地生成脂質過氧化物,并由此分解成具有細胞毒性的穩定的代謝產物丙二醛。目前研究已證實[2],脂質過氧化物可使血管內皮細胞縮小、膜系統破壞和通透性增加,繼而改變其功能。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FS、LVEF、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和非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心功能分級肱動脈舒張功能情況(LVEF、FS、FMD、NMD 指標):心功能Ⅱ級>心功能Ⅲ級>心功能Ⅳ級,心功能的分級越高,各項指標越低,不同心功能組別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血管內皮舒張功能越差,心功能越差,血管內皮舒張功能是判定老年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