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珍
435100湖北省大冶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發生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作用機制是機體內腸液、膽汁出現混合,進而從幽門逆流至食管,對食管黏膜組織造成刺激作用,最終發生炎性反應[1]。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表現為劍突后燒灼不適感、反酸和頻繁嘔吐等,對患者心理情緒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嚴重影響,而負性情緒又會對臨床療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2]。因此采用藥物積極治療RE患者的同時還應采取系統護理措施予以干預,才能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和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擬觀察系統護理對RE患者的干預效果。
2017年1月-2018年6月 收治RE 患者90 例,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4.7±9.1)歲,平均病程(1.2±0.3)年;觀察組男27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6.2±9.3)歲,平均病程(1.4±0.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方法:⑴對照組患者予以體格檢查、病情評估、一般疾病宣傳教育以及指導用藥等常規護理措施干預。⑵觀察組患者則予以系統護理干預,具體內容:①健康宣傳教育:定期開展RE相關疾病的健康宣傳教育講座,加強患者對RE相關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同時還提供患者之間進行交流的機會,從而顯著性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3];②心理干預:多數RE患者由于疾病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等因素常伴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言語交流,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解釋和處理,詳細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情緒,及時糾正不良心理情緒,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4]。同時可建立患者QQ群,由專職人員隨時在線解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③行為干預: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訂個體化的運動鍛煉方案,并囑咐患者嚴格執行,切忌進食后立即臥床休息;④日常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訂個體化的日常飲食方案,嚴禁進食過快,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定時定量進食,不要挑食;⑤藥物服用干預:嚴格遵照主治醫生的醫囑用藥,臨床癥狀加重時切忌隨意用藥,應跟主治醫生匯報病情后再遵守醫囑用藥。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時間均為1個月。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相關文獻標準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5],①顯效:患者劍突后燒灼不適感、反酸和頻繁嘔吐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胃內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組織正常;②有效:患者劍突后燒灼不適感、反酸和頻繁嘔吐等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內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組織明顯改善;③無效:患者劍突后燒灼不適感、反酸和頻繁嘔吐等臨床癥狀體征及胃內鏡檢查結果均無明顯改變,甚至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指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評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采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NHP)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資料,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兩組患者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9%)明顯高于對照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AS、SDS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同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P<0.05;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 干預前 45 62.7±7.9 58.5±6.4 57.2±8.9干預后 45 52.1±6.8? 49.6±5.7? 68.3±9.5?觀察組 干預前 45 62.2±8.1 58.3±6.6 57.5±9.2干預后 45 40.3±5.8?# 36.9±5.3?# 79.6±9.9?#
RE 常伴隨有反酸、劍突后燒灼不適感、頻繁嘔吐等臨床癥狀體征,可對患者心理情緒和生活質量造成明顯影響。此外,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漸加重以及反復發作所致醫療費用的增加均可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和治療依從性[6]。較多研究證實[7,8],在藥物治療同時輔以護理措施干預可顯著提高最后的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也有明顯的益處。
本研究為改善RE 患者負性情緒和提高臨床療效,制訂了包含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干預、行為干預、日常飲食干預及藥物服用干預等系統護理干預措施,該護理方案主要從認知、心理和行為等各種方面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定期講座予以健康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對RE 的疾病認知程度,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心理干預重點在于建立患者QQ 群,由于住院期間患者限于空間有限無法充分與護理人員交流,而通過QQ 群可隨時和無隱瞞地與醫護人員交流溝通,而醫護人員也可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況并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從而確保患者心理情緒處于良好狀態。同時通過行為、日常飲食和用藥干預措施均強調個體化特點,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程度制訂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較好的針對性,護理效果也可達到最佳。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 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由此可知,系統護理可明顯改善RE 患者負性情緒,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輔助藥物治療可獲得更好的效果,適合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