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夏子禹(通訊作者) 蘭華
201103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糖尿病屬于一種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而引發的代謝紊亂,是以長期高血糖為典型表現與由此出現的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的綜合征[1]。因糖尿病患者需終身用藥,因而需對這類特殊群體實施社區護理干預,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疾病的治療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很重要[2]。結合本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實際情況,對其實施社區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其護理干預的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2014年5月-2017年3月選取本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49 例,男24 例,女25例,年齡55~72歲,平均(66.3±1.2)歲,病程1~14年,平均(9.2±1.2)年,所有患者均滿足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其中:①空腹血糖>7.0 mmol/L;②任意時間段,患者血糖≥11.1 mmol/L;③OGTT 試驗結果可見,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均表現出腹脹、肥胖、血壓血脂升高、口渴等癥狀。
護理干預方法:⑴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信息。把參與本次調查的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職業、文化程度、用藥情況、空腹血糖水平、患病時間、電話號碼等信息一一錄入在冊,且每個月作2 次上門隨訪,并每個月為患者開展1 次健康教育講座,發放健康教育手冊來增強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促其養成健康行為,囑咐患者少去公共場所,注意個人衛生,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動態變化情況,結合實際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⑵定期血糖監測:在護理工作中結合患者血糖高低情況與用藥情況來明確血糖測定次數,并準確記錄測量結果。為患者與家屬講述自我監測血糖的方法,一旦發現血糖有突然升高或下降的情況,及時告知醫師,制定合理的應對方案。⑶心理護理:因糖尿病患者要長期用藥,更易發生并發癥,身心均遭受病痛折磨而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護理人員應多安慰患者,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通過交流總結患者出現負性情緒的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療,愉悅享受生活。⑷合理用藥指導:幫助患者認識不同降糖藥物,以及降糖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如磺胺類降血糖藥最佳服藥時間是餐前30 min;而雙胍類降糖藥的最佳服藥時間則為餐中或餐后,且宜從小劑量開始用藥,以預防不良反應。囑患者不可隨意停止、加量或減量用藥,以免發生意外,威脅生命安全。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患者,則應告知其胰島素使用前充分搖勻,確保胰島素分布均勻,以防出現血糖不穩定的情況,并為患者示范講解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方法,選擇正確的注射部位,囑患者或家屬應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換,最適宜的輪換方法應為:早晨選擇腹部注射,夜晚給予大腿注射,以確保血糖水平更穩定。⑸運動教育:運動能增強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提高其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適當運動對疾病治療更有利。因而在護理工作中需依照患者血糖與年齡情況,為其制定最佳運動方案。如因參與本次調查的本社區患者年齡均在55 歲以上,70 歲以上的患者則僅適合散步、做廣播操、打太極,而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則可跳健康操、慢跑。此外,還可將參與本次調查的所有人員集合起來,從中選擇2~3 名管理人員作隊長,組成社區運動小隊,共同開展一些集體運動,定期開展運動比賽,在保持他們身心愉悅的同時,又達到了運動健身的目的。運動時間多選擇餐后1~2 h,運動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有無面色蒼白、頭暈、呼吸急促等不適,一經發現,即刻停止運動,并給予針對性處理。糖尿病患者運動中應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出門時應隨身攜帶一些糖果,便于應急。⑹飲食教育: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與高危人群血糖控制的關鍵環節之一,飲食控制情況直接關系到患者病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我們在對患者飲食護理干預時,更注重如下3 點內容的開展:①嚴控患者每日總熱量攝入量。結合患者年齡、性別與身高查表或用簡易計算公式進行理想體重的計算:成人理想體重(kg)=[身高(cm)-100]×0.9,后考慮工作性質、體重與勞動強度等要素,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能值,在此基礎上,于每日膳食安排中嚴控患者總熱量的攝入。②合理調劑日常飲食。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按照制定的食譜進食,所進食的主食里一部分最好是蕎麥面、大米面等。烹調時需選用醬油、植物油、姜、鹽、蔥等調味品。若制定的飲食方案中有淀粉類食物如土豆、藕等,主食則應根據情況減去對應食用量。③糖尿病患者飲食禁忌。在飲食護理中,應重點為患者講述和宣傳需要忌食的食物。對含糖量已高過10%的水果:如大棗、梨子、蘋果等,病情較輕者可適當少食,以補充機體所需;而對糖分含量相當高的水果,如葡萄、提子、甘蔗等則需嚴格忌食。所有患者均干預半年,半年后進行療效評估。
觀察指標:對患者干預3個月前以及干預3 個月后的血糖水平(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其中生活質量分數采用糖尿病特異性生命質量測定量表(ADQOL)給予評定。評定內容包括環境、心理、生理、社會等多個領域,分值27~135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統計學方法:此次調查的數據資料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血糖水平與生活質量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對比:干預3個月后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干預3個月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患者實施社區綜合護理干預后取得了滿意的控血糖效果,見表1。
患者干預3個月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干預3個月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78.62±7.71)分,而干預3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評分(98.75±6.82)分,干預3 個月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68,P<0.05),表明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這對疾病的康復極有利。
表1 患者干預3個月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mmol/L)

表1 患者干預3個月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mmol/L)
時段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干預3個月前 9.4±0.6 10.2±2.3 16.5±3.5干預3個月后 6.2±0.4 1.3±1.3 8.8±2.6 t 31.06 10.79 12.36 P<0.05 <0.05 <0.05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與高發病[3]。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壓力的增加,不規律的作息時間,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等均增加了糖尿病的發病率,因該疾病病程長、無法根治,患者需長期用藥進行血糖水平的控制,因而患者極易出現煩躁、焦慮等心理,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4]。為了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管理,我們結合當前的社區居住模式,對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便于對該疾病有更正確的認識,了解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的重要性,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加強自我管理,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與改善。結果發現干預3個月后,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與干預3個月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這有力地證實了社區護理干預在糖尿病中的輔助治療價值。
由此可見,社區護理干預是一種“以患者為主”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更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得到患者與家屬的認可,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建構,在臨床該疾病的治療中有必要繼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