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軍 田麗瓊
415000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南常德
腦梗死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可以理解為由腦供血受損和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腦組織的病理變化。現代醫學中腦梗死疾病的治療一般是早期腦血管再通及神經保護治療,并盡早通過康復治療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可有效降低腦梗死致殘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分析了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效果及腦血流量指標,結果報告如下。
2015年3月-2018年6月收治腦梗死患者100 例,隨機分組,觀察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2~87 歲,平均(65.88±2.91)歲。對照組50 例,男26例,女24 例;年齡61~87 歲,平均(65.22±2.55)歲。兩組一般資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選擇常規方案治療,給予活血化瘀、改善神經細胞代謝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則選擇常規方案加上早期康復治療方案。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康復治療師根據每個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受限程度,制定早期康復治療的計劃,在病情穩定后可開始早期康復治療。①早期良肢位擺放,需保持患者肢體擺放的正確性,一般患側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痙攣的發生。②偏癱側肢體關節活動度訓練。腦梗死患者病情穩定之后,根據治療個體化原則,循序漸進予以持續肢體被動活動,對患者肌力進行評估,在肌力大于1 級之后轉為主動訓練。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③對于肢體肌力逐漸增強的患者可開始進行平衡功能的訓練,并進行靜態平衡訓練、動態平衡訓練、訓練行走能力,不斷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④患者運動功能改善后,進一步強化肢體功能訓練,可借助中醫按摩、針灸等方式進行干預。⑤對于肌力基本恢復正常的患者,可進行協調運動訓練,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家務活動和肢體精細化操作。⑥注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康復訓練。給予患者心理疏導與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進一步使其有效樹立康復信念。上述訓練的總時間3個月[1,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療效;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施治前后患者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不良反應。①顯著改善: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改善90%以上;②好轉: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等改善50%以上;③無效: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改善的幅度低于50%。療效=顯著改善、好轉百分率之和[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進行數據分析,行χ2檢驗、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相比較對照組療效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比較:施治前兩組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施治后觀察組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改善的程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比較:觀察組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更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見表4。
腦梗死后因血管阻塞,可導致區域性低灌注,出現腦動脈硬化和腦水腫以及低灌注損傷等,可降低腦組織氧的儲存能力,長時間缺血可引起神經細胞功能障礙和神經功能紊亂[4-6]。而腦的可塑性和重組特點為康復治療基礎。經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刺激中樞軸突側枝生長,重組大腦功能,一定程度恢復支配神經功能,對腦代謝進行調節,恢復腦血流量。通過早期康復訓練還可改善心臟功能而促進血流改善;早期康復訓練通過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一定程度促進腦血流改善,緩解腦細胞功能障礙,更好恢復相關功能[7-10]。
表2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比較(±s)

表2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比較(±s)
組別 n 時期 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mL/100(mg·min)] 大腦血流速度[mL/100(mg·min)] 神經功能缺損分值觀察組 50 施治前 34.13±1.96 42.13±4.96 21.25±1.28施治后 48.56±3.21 57.56±12.21 7.19±0.35對照組 50 施治前 34.18±1.92 42.12±4.92 21.21±1.14施治后 40.12±2.21 48.52±8.23 11.24±0.57
本研究中,對照組選擇常規方案治療,觀察組則選擇常規方案加上早期康復方案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病灶部位腦血流速度、大腦平均腦血流速度、神經功能缺損分值相比較對照組有優勢(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常規方案加上早期康復方案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肯定。
表3 兩組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比較(±s,d)

表3 兩組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住院治療天數比較(±s,d)
組別 n 行走功能好轉的時間 住院治療天數對照組 50 16.11±2.01 24.23±1.51觀察組 50 13.15±1.24 20.12±0.24 t 8.266 9.155 P 0.000 0.000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