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丁百靜,李宗先
作者單位: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安徽 蕪湖 2410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1],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國惡性腫瘤之首,2015年中國胃癌新發病例約為67.9萬例,胃癌死亡病例約為49.8萬例[2]。晚期胃癌經過手術、化療等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仍不到20%,早期腫瘤經過治療后,5年存活率高于90%[3],因此,胃癌的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隨著色素內鏡、窄帶成像(NBI)、放大內鏡的廣泛應用,使得胃黏膜表面微血管及微結構顯示更加清晰[4-7]。本研究主要通過靛胭脂-醋酸染色聯合放大內鏡對胃黏膜進行觀察,探討其相關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內鏡中心行常規內鏡檢查的病人。納入標準:常規白光內鏡下發現黏膜異常,包括①顏色發生改變;②表面粗糙;③血管網模糊;④黏膜局部隆起或凹陷;⑤局部胃壁硬度改變。排除標準:①進展期胃癌;②黏膜下病變;③有胃部手術史;④有嚴重精神疾病、心肺腦等疾病者。病人或其近親屬對該檢查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最終納入134例,男性79例,女性55例,年齡范圍為32~78歲,年齡(54.0±10.3)歲。
1.2 研究器材主機:Olympus CV-260SL;胃鏡:Olympus GIF-H260Z及NBI系統;一次性活檢鉗:南京邁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靛胭脂:南京微創科技有限公司;實用白醋:江蘇恒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方法選擇具有5年以上內鏡操作經驗的醫生進行操作,并由同一名上級醫師進行審核,選擇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病理醫生進行病理診斷,并由同一名上級醫師進行審核。常規白光內鏡觀察病變,沖洗黏膜表面黏液及附著物,觀察病變顏色、大小、形態、范圍,充氣吸氣觀察黏膜硬度。隨后通過內鏡操作按鈕轉換NBI模式(結構強調B 8模式),觀察病變顏色、范圍、背景黏膜顏色。后使用放大內鏡結合窄帶成像(ME-NBI)仔細觀察病變部位及周邊黏膜的表面結構及微血管情況,并記錄。接著恢復常規白光模式,經活檢孔將濃度1.5%醋酸20 mL均勻噴灑于可疑黏膜表面,可見出現白化,20 s后接著噴灑0.2%靛胭脂20 mL,觀察至少5 min,觀察黏膜著色情況。黏膜不著色是指染色后開始均被染成藍色,2~3 min后病灶表面的染色劑大部分退去,病灶表面以胃黏膜顏色為主,周邊區域保持藍色。著色不良指染色后開始均被染成藍色,2~3 min后病灶表面局部色素附著不良,表現為斑點狀或斑片狀著色不均,著色均勻指胃黏膜為均勻藍色。后放大模式下觀察病灶腺管及微血管形態并記錄。觀察結束后,在病變最顯著部位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一般取1~3塊。
1.4 圖像清晰度評分及診斷標準表面微結構、微血管清晰度、病變邊界清晰度評分標準:顯示不清為1分;模糊可辨為2分;較清晰為3分;非常清晰為4分。內鏡下參考標準:根據八尾建史教授的VS分類標準[8],將微血管及微腺管形態分為規則,不規則,消失3類,判斷病變與周邊黏膜是否具有清晰的邊界線,分為存在和不存在2類。具備以下兩項者可診斷為癌性病變:(1)有明確的分界線;(2)不規則或消失的微血管結構或微表面結構。參考SaKaKi分型對胃小凹進行分型。根據國外相關研究[9-11],醋酸-靛胭脂染色內鏡下參考標準:黏膜不著色者判斷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變;顯示著色不良者判斷為腸上皮化生或低級別瘤變;著色均勻者判斷為正常胃黏膜或炎性改變。病理診斷標準采用維也納分型[12],定義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萎縮、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為非癌性病變,定義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為癌性病變。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內容:(1)圖像清晰度及輪廓清晰度的比較為秩和檢驗。(2)統計NBI、ME-NBI、染色內鏡、染色放大內鏡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率,并對準確率行McNemar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κ≤0.4時,表明一致性較差;0.4<κ≤0.6,表明中度一致;0.6<κ≤0.8,表明較高度一致;κ>0.8表示高度一致性。
2.1 結果概述134例納入者中最終檢出150處病變,病理檢查確診早癌18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20例,低級別25例,萎縮、腸化40例,炎癥47例,典型檢查見圖1(病人為54歲男性,主訴為上腹部隱痛不適1年,平素體健,電子胃鏡檢查發現幽門前區黏膜病變)。
2.2 清晰度ME-NBI與染色放大內鏡在顯示病變表面微結構方面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微血管方面,NBI放大內鏡清晰度總分明顯高于染色放大內鏡(P<0.05),見表1。

表1 胃黏膜內鏡檢查134例圖像清晰度評分結果/例
2.3 顯示病灶輪廓方面NBI放大內鏡(總分485分)與染色放大內鏡(總分473分)相似,染色內鏡(總分433分)與NBI(總分456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高于普通內鏡(總分3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

表2 胃黏膜病變的5種方法內鏡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2.4 內鏡判斷結果與病理結果相比較ME-NBI內鏡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具有極高一致性,染色放大內鏡、NBI、染色內鏡的內鏡診斷與病理結果具有較高一致性,常規白光的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具有中度一致性,在準確率方面,五組之間通過配對χ2檢驗,χ2值為13.331,P值為0.009 8,按照α=0.05水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ME-NBI、染色放大內鏡、NBI、染色內鏡、常規白光內鏡在內鏡診斷方面效果是不同的,常規白光內鏡準確率較低。見表2。
早期胃癌普通內鏡下常常難以被發現,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是我們此次研究的重點。窄帶成像是一種新型內鏡下診斷技術,在NBI模式下,血紅蛋白對窄波的藍綠光吸收率高,血管為暗色,與背景黏膜形成對比,結合放大內鏡可以更加精確的顯示黏膜表面的微小變化,根據病變表面微血管、微腺體及有無邊界,可以發現及鑒別早期消化道癌。染色內鏡是指通過各種途徑將色素噴灑至觀察的黏膜,使病灶與正常黏膜顏色對比更加明顯。醋酸-靛胭脂為日本專家報告的一種內鏡下發現早期胃癌的新方法,靛胭脂為對比染色劑,沉積于黏膜皺襞,不被黏膜吸收,可以顯示出黏膜的細微凹凸改變及其立體結構,醋酸能夠使黏膜上皮細胞蛋白質的三級結構發生可逆性改變,黏膜表面出現一過性白化,聯合靛胭脂噴灑病灶可增強對比度,根據病灶及周邊黏膜染色情況及白化褪色時間的長短判斷病灶性質。
本研究發現,ME-NBI可以清楚的顯示病灶表面的微血管、表面微結構,對早期胃癌有高的準確率,與病理結果有高的一致性。在顯示胃黏膜病變方面,NBI、染色內鏡均較常規白光內鏡清晰,目前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已經是早期胃癌治療的重要手段,準確的判斷病灶范圍是很重要的,與國內外報道一致[13-17]。普通白光內鏡特異度較高,而且易于實施,因此我們認為其仍然可以作為早期胃癌的篩選方法,與國外報道一致[18]。
綜上所述,普通白光內鏡仍可以作為早期胃癌篩查的常規手段,ME-NBI可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如不具備NBI系統,也可以選擇醋酸-靛胭脂染色。
(本文圖1,2見插圖5-2)

圖1 幽門前區早癌1例:1A為白光內鏡下IIc型發紅病變;1B為NBI弱放大可見邊界清晰,病灶周邊腺管增大;1C為ME-NBI示病灶分界線清晰,微表面結構欠規則,微血管紊亂;1D為醋酸聯合靛胭脂染色后病變有清晰邊界 圖2 內鏡檢查胃黏膜病變病灶輪廓清晰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