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走進圖書館,看見滿屋滿架的書,覺得眼睛都花了。這是由于他對世界上的知識沒有一方面是有特殊興趣所致。研究學問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參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興趣確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報,有人喜歡看專題新聞,有人喜歡看小說文藝,也有人喜歡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夠有一件喜歡的,自然拿到了一份報紙就有辦法。我們讀書的第一件事,是要養成特殊方面的興趣。
有人讀書,只要隨便翻翻就拋開了。有人讀書,卻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末一個字才罷。其實兩種方法都有道理。因為我們可以看的書籍太多了,倘使無論哪一部書都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末一個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年能夠讀多少部書呢?但有幾部書是研究某種學問的時候,必須細讀的,若只隨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種學問的意義。讀書的第二件事,是要分辨書籍緩急輕重,知道哪幾部書是必須細讀的,哪幾部書是只要翻翻的,哪幾部書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動,等到我們用得著它的時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這個法子,只有多看書目,研究一點目錄學。
我們的讀書,是要借了書本子上的記載尋出一條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請書本子來管束我們的思想。讀書的時候要隨處會疑。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問題,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動手,肯寫肯翻,便可以養成自己的創作力。幾年之后,對于這一門學問自然就有駕馭運用的才干了。我們讀書的第三件事,是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只要有了判斷力,書本就是給我們使用的一種東西了。宋朝陸象山說的“‘六經皆我注腳”,就是這個意思。
再有兩件事情,也是應當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見。以前的人因為成見太深了,只把經史看作最大的學問,經史以外的東西都看作旁門左道。結果,不但各種學問都被抑遏而不得發達,并且由于各種學問都不發達,就是經史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來大家感到國弱民貧,又以為唯有政治經濟之學和機械制造之學足以直接救國的,才是有用之學,其余都是無關緊要的裝飾品。這個見解也是錯誤的。
其二,是應該多賞識。無論哪種學問,都不是獨立的,與它關聯的地方非常之多。以前有人說過,我們研究學問,應當備兩個鏡子:一個是顯微鏡,一個是望遠鏡。顯微鏡是對自己專門研究的一科用的;望遠鏡是對其他各科用的。我們要對自己研究的一科極盡精微,又要對別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這并不是貪多務博,而是因為一種學問是不能獨立存在的。
我從前的讀書雖然并不希望博洽,但確是沒有宗旨,腦子里只有一堆零碎材料,連貫不起來。經過章太炎先生的提示,頓時激起我連貫材料的欲望。我想我的為學,無論治什么東西都可以見出它的地位,不肯隨便舍棄,因此對著滿眼的史料彷徨。但自己近情的學問畢竟還是史學,我就丟了其他勉力做史學。那時我很想作一部中國學術史,名為《學覽》。粗粗定了一個目錄,釘了二百余本的卷子,分類標題,預備聚集材料,撰寫成叢書,現在看來,這種治學門徑是對頭的。
(選自《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第21期;原載《顧頡剛全集》,中華書局)
注: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其學術成就巨大,代表作有《古史辨》《當今中國史學》《吳歌甲集》等。
閱讀
練習
1.為什么有人看到書會眼花呢?
2.作者認為讀書要做好哪幾件事?
3.為闡述“不可以有成見”的觀點,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4.作者說研究學問應當備顯微鏡和望遠鏡,請分析作者這一比喻的具體寓意。
(周俊根 設計)
(參考答案見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