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這首詩是宋之問流放欽州,途經大庾嶺北驛時所作。詩人以情布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雖未著一“愁”字,卻將內心的無限愁緒,抒寫得纏綿凄惻,扣人心弦。
詩的首聯是詩人登上大庾嶺的所見。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古人認為此地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有十月北雁南飛到此不再過嶺的傳說。此時的宋之問已由宮廷侍臣變為天涯逐客,將由京城到瘴癘炎蒸之鄉飽受歲月的煎熬。只身前往蠻荒之地,家隔千山萬水,歸家之期遙遙無望,前途禍福難料。瞻前顧后,憶往思今,怎不百感交集,涕淚交加?正在猶豫不前、眷顧家國之時,南飛的大雁更是觸動他滿腹的愁思,因此詩的開篇就為全詩奠下了凄涼的基調。
頷聯是詩人登上大庾嶺的所感。大雁南飛,飛到大庾嶺就不再往南飛了,而詩人非但不能滯留,還要翻山越嶺,到那大雁都不飛去的地方去。大雁的南飛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詩人卻要繼續南行,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鄉,與親人團聚,自己根本無從知道,怎不令人愁腸百結?此聯由雁及人,用對比手法,將詩人懷土思鄉的憂傷、哀怨、痛苦,表現得含蓄蘊藉,而又真切感人。
頸聯描寫了詩人眼前的景象。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林間霧氣彌漫,林間瘴氣繚繞,暮色漸濃,周圍的一切越發顯得荒涼,這景象給詩人受傷的心口,再添上一段憂傷。此聯詩人用“江靜”反襯了自己內心無一刻寧靜的哀怨痛苦,將自己悲苦的心境烘托得更加深切。又以景襯情,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襯托了詩人內心的迷離惝恍,使抒情色彩更進一層。
尾聯從寫景轉為抒情。詩人在心中暗暗祈禱:“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明晨踏上嶺頭的時候,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她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是該可以見到的!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鄉的親人啊!句中的“隴頭梅”,化用南朝詩人陸凱的詩句“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把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推向巔峰,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同時又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總之,詩人先以貶謫嶺南時的所見所感開頭,后以綿綿無盡的思鄉情意作結,將滿腔的幽愁別緒表達得酣暢淋漓,給人以無窮的韻味和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