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
地名是當地群眾在該區域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共識,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蘊含著民族演化變遷的各類歷史信息。2007年第九屆國際地名標準化會議上,在中國等國家的推動下,大會做出決議: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更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精髄要素之一,與人民群眾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系。我國《地名管理條例》和《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對地名命名有嚴格要求,例如地名要“反映當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在類型和規模方面不能刻意夸大,“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一定區域范圍不應重名等。但是,由于對地名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認知,對地名文化的保護意識淡薄,以及城市開發進程的加速,諸多樓盤小區拔地而起,隨意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小區命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的現象屢見不鮮。
近年來西寧發展迅速,不少建筑物、住宅區的命名與法規條例的要求相悖。有些小區明明很普通,甚至只有幾幢樓房,名字里卻非要扯上“國際”,聽上去好生了不得,如“國際村”“盛達國際星城”“佳豪國際廣場”“華庭仁和國際”;有些小區對洋名情有獨鐘,明明在中國西部,卻非要取個洋名不可,如“薩爾斯堡”“盧浮公館”“曼哈頓公館”“格蘭林郡”“海德堡”等等。西寧的許多小區、建筑,都取了個外國名字,叫什么“威尼谷”“維也納”,簡直匪夷所思,反映出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這些小區、建筑命名的刻意夸大、崇洋媚外現象有增無減,不能反映當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給人以虛榮、膚淺、不自信的感覺,確實到了政府該管一管的時候了。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遵循民風民情民意,做到既不割裂地域的歷史文化脈絡,又能順利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工作。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獨特性,如“河湟小鎮”“青唐小鎮”“鳴翠柳山莊”等,就既保留了原有文化底蘊,又能標志著城市的進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地名文化關系到城市文化建設的韻脈,也和市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關,政府在這一方面應該做一些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強領導,高度重視地名文化的保護工作。地名辦應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1986年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相關規定,對地名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關法律規定的保護標準及要求加以保護,防止和杜絕老地名的消失,規范地名管理,法律一旦得不到有效執行,便失去了靈魂,也就形同虛設。另外,杜絕“文化強拆”。新建設的小區、酒店、道路命名時應優先考慮該地歷史文化的傳承。我們的城市蘊含著深厚的居住文化,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監管,從項目申報開始就嚴格把關,拒絕使用炫耀、虛偽、奢華、媚外的洋名。洋名泛濫的根子,乃是傳統文化的式微。因此關鍵是要樹立起一種文化自覺。城市小區建設設計應該彰顯人文神韻,體現個性,成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否則,盲目追求城市建設上的歐美風情,不僅表現了文化自信的缺乏,最終也只能成為東施效顰而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