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復聯4》為好萊塢在中國電影市場扳回一局。截至5日,該片累計票房已超過38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中國首部票房超30億的進口電影,位列中國票房總榜第三,落后《戰狼》和《流浪地球》。近幾年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無論是票房統治力還是市場占比都呈下滑曲線,國產片“主場優勢”愈發明顯。不過隨著最近幾個月重量級國產影片減少,進口片正在中國市場重新發力。
好萊塢大片“衰退”
1994年,中國首次進口分賬電影《亡命天涯》,這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好萊塢經典動作片創下2580萬元票房。由此開始的20年間,好萊塢大片票房幾乎持續上揚。1998年,《泰坦尼克號》一經引進就火爆全國,甚至出現排隊數小時才能買到一周后場次的盛況。這部以超時代特效水準融合好萊塢經典敘事的影片在中國以3.6億元票房登頂,約占全年總票房1/3。電影除了讓萊昂納多成為許多少女心中的“超級愛豆”,也讓中國觀眾記住了該片導演/編劇的名字——詹姆斯·卡梅隆。
2002年,《英雄》等國產大片開始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但市場上最賺錢的依然是好萊塢大片。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帶著《阿凡達》歸來,這部以劃時代3D技術開啟電影視效新格局的影片成為全球影史票房冠軍,并以13.4億元票房成為中國首部票房破10億元人民幣的電影。2010年以后,國內銀幕數、整體票房和觀影人次飛速增長,占據市場優勢的好萊塢持續推出《變形金剛》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每年都可以輕松斬獲票房榜前列。2015年成為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轉折點,盡管《速度與激情7》以24.26億票房成為新的進口片票房冠軍,但全年票房冠軍被國產片《捉妖記》拿走。從此以后,好萊塢電影再未在中國摘得過年度票房桂冠,一些期待頗高的大片紛紛折戟:《星球大戰7》8.2億票房在2016年未進前十,《變形金剛5》15.5億票房在2017年排第七。
這階段,中國觀眾對好萊塢特效的審美疲勞開始顯現。《變形金剛5》的一則豆瓣熱評為“除了特效什么都沒有”,曾幾何時,特效就足以成為觀眾入場的全部理由。去年《復聯3》在首映一周后票房明顯滑坡,今年在《復聯4》登場之前,好萊塢影片一度表現十分平淡:《大黃蜂》和《驚奇隊長》票房10億出頭,卡梅隆監制的《阿麗塔》8.9億票房不及預期,DC的《雷霆沙贊!》和迪士尼的《小飛象》更是雙雙停留在3億票房以內。
一位資深影迷表示,5年前看到好萊塢大片基本都會想去看一看,如今則要比較過幾大影評網站綜合評分后才選擇是否觀影。▲
黎巴嫩片成五一檔“小贏家”
《復聯4》在五一檔并非徹底“霸屏”。作為市面上罕見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憑借超高評分(豆瓣8.9分)和戛納電影節評委獎、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殊榮,上映后不久即票房看漲,單日票房和排片僅次于《復聯4》。截至5日晚,該片在國內上映一周票房已超1.6億元人民幣,據貓眼預測最終中國票房有望達3億,遠超同為戛納獲獎片的金棕櫚得主《小偷家族》去年在國內的成績(9674萬),說明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多元化和包容度。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講述一名男孩的悲慘童年:12歲的他在法庭上控告父母“只生不養”,從小經歷無學可上、在外流浪、失去妹妹的痛苦,反映出中東社會底層凄慘境況。影片采用紀實性拍攝手法,許多情節來自敘利亞難民扎因本人經歷,場景和細節讓觀眾淚目。另一部文藝電影——由王家衛監制、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執導的威尼斯獲獎片《撞死了一只羊》目前票房僅有997萬,但就發行規模來看算是完成任務。相比之下,由張震、倪妮、廖凡等明星主演的犯罪題材懸疑片《雪暴》目前票房2000萬,就演員陣容和類型來說不盡如人意。由鄭愷和郭采潔主演的《下一任:前任》雖然有口碑差(豆瓣僅2.6分)、劇情老套、蹭《前任3》熱度等槽點,但作為五一小長假中唯一愛情喜劇,獲得超過1億元人民幣票房,算是靠差異化類型在《復聯4》眼皮底下成功“撿漏”。▲
(董銘)
多國類型片崛起
好萊塢號召力越來越弱,其他國家進口片趁機進攻中國市場。去年中國進口片票房TOP50中,非美國片14部,其中印度6部,日本4部,英國2部,俄羅斯和意大利各1部。8部票房過億的非進口美國影片中,印度電影4部,日本也有3部。
印度電影真正在中國市場實現突破,是2017年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相比2016年兩部印度引進片《巴霍巴利王:開端》和《腦殘粉》票房加起來不足千萬,《摔跤吧!爸爸》在中國狂攬13億元。2018年,阿米爾·汗的《神秘巨星》斬獲7.5億,進一步鞏固印度影片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摔跤吧!爸爸》成為現象后,一大批中國公司開始引進和發行印度電影,而印度引進片票房則不斷下滑:2018年《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億,《起跑線》2.1億,《廁所英雄》9460萬,等到阿米爾·汗去年底帶著新作《印度暴徒》歸來,該片票房僅過6000萬。
日本電影方面,2015年《哆啦A夢:伴我同行》和2016年《你的名字。》曾以單部影片獲得5.3億元和5.77億元票房。但這些情懷引爆的票房成功并未帶來更多固定日影觀眾,2018年在中國上映的日本影片達14部,但總票房剛過6億,整體表現并不出色。
“也不是所有好萊塢電影都陷入增長陷阱”,一位影評人指出,觀眾在追求動作特效等娛樂需求的同時,又希望影片有所突破,因此像《毒液》《海王》這類在故事、角色上有所創新的大片就能取得超預期票房。此外,多類型、小體量的影片開始創造驚喜。好萊塢電影中,驚悚片《寂靜之地》獲得2.2億元票房,口碑片《奇跡男孩》票房近2億,藝術院線發行的《三塊廣告牌》票房6500萬。其他國家進口片中,《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這類印度現實題材電影的賣座秘籍在于故事內容貼近中國觀眾,日本則以具有明顯日漫特色的動畫或真人影片見長,類似《小偷家族》這種觸碰現實的文藝片則借助名導號召力和影片高口碑實現票房逆襲。
另一類能在內地市場取得票房佳績的非美國進口片,則是獨具特色的商業類型影片,例如融入諜戰片和動作片元素的泰國犯罪懸疑片《天才槍手》,或是將懸念反轉發揮到極致的西班牙影片《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印度影片《調音師》等。某種程度上,這些非美國進口片完成對進口片市場的補充:好萊塢大片看特效,非好萊塢片看故事,成為當下中國市場對進口片的不同態度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