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火強
摘? ?要: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需考慮當地實際,以此探索長效建設機制,并設法將臺風、洪水帶來的威脅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將簡單介紹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基本策略,并深入探討基于災后重建考慮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要點,希望研究內容能夠為相關業內人士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低負荷密度? 農網建設? 災后重建
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落實鄉村發展戰略,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開始引起各地重視,如何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農網投入的協同配套,降低臺風、洪水災害對農網運行帶來的威脅,也因此成為業界關注焦點。為提升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水平,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1? 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基本策略
1.1 基本策略
在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中,一些基本策略的執行需得到重視,如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由此即可保證農網建設更好服務于各地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要。還需要結合農網建設方案開展針對性的電壓等級優化與輸電線路優化,以此針對性對比總體費用,即可選擇最優方案建設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村電網。為更好滿足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用電需要,還應關注電力物聯網建設,針對性提升一張圖服務能力,結合地圖數據實現動態信息關聯服務,即可滿足地圖集成需求,奠定電力物聯網數據貫通和業務協同集成。此外,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還應基于電網GIS平臺柔性架構,探索時空資源中心的建設,以此擴大泛在物聯網、設施、通信對象管理范圍,最終實現對動態資源和靜態資源的全感知。農網建設后的精益運維工作開展也需要得到重點關注,開創安全生產工作局面,提升本質化安全水平,可結合實際升級生產管理模式,如“一人一控、一事一控、一崗一標”的“一標雙控”模式,以此更好實現對員工行為和作業風險的管控,真正做到對項目業務、員工個人、具體崗位的全面管控,結合人才隊伍建設、技術創新、配電管理創新,即可更好服務于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1]。
1.2 結合行業發展趨勢
為更好滿足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需要,應重點關注行業發展趨勢,交互融合、信息系統應用、智能化安裝、新技術應用均需要得到重點關注。交互融合指的是交直流混合配網與直流配電網、環形配電網絡、用戶交互、電能質量控制等方面的融合,由此產生的海量數據必須得到針對性關注,并設法實現維護、巡視、遠程辦公、檢修為一體的工作模式;信息系統應用需關注信息系統與物理配電網間的不斷融合,以此針對性改變電網運行模式與結構,引入和應用新型電氣設備,即可更好服務于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智能化安裝需圍繞更加便捷、高效、科技的智能配電系統應用中,以此通過“消費與生產融合端”逐步淘汰“消費端”,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經濟、安全的電能;新技術應用可關注自動控制技術、分析決策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傳感量測技術、能源電力技術的具體應用,并保證這類技術能夠較好與電力系統融合,推進智能電器、儲能裝置發展,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等新技術,配合電網基礎設施,實現新技術與設施的高度集成,即可構建信息服務、能源、電力的綜合技術平臺,較好服務于基于災后重建考慮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
2? 基于災后重建考慮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要點
結合廣東河源地區的相關實踐探索作為研究對象,本節將全面探討基于災后重建考慮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要點,這里的災后重建指的是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村供電設施因臺風、洪水被破壞后的重建。
2.1 從設計角度滿足災后重建需要
結合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特點,基于災后重建需要,農網建設需從設計角度入手,以此針對性提高設計風速標準、提高防汛防臺標準、增加電桿強度、加強基礎設計、縮小桿塔間隔基數,即可更好滿足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需要。提高設計風速標準可更好應對臺風帶來的威脅,應設計人員需結合附近已有線路運行經驗與具體氣象資料數據,合理確定氣象條件,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應采用30m/s作為大風速校核標準;提高防汛防臺標準同樣可較好服務于災后農網重建,對于易受臺風、洪水侵襲的地區,在變電站選址過程中,設計人員應重點避開易澇、易發山洪地帶,變電站站址不得選址行(蓄)洪區,應按照不低于50年一遇洪水考慮選擇變電站站址選址標高,如變電站位于內澇地區,還應針對性適當提高防洪標準,并考慮該地區歷史最高內澇水位;增加電桿強度同樣不應被忽視,設計人員應結合實際需要針對性選擇電桿,避免選擇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桿,可采用非預應力桿用于10km雙回以上線路,也可采用增加埋深的特殊桿型或非預應力加強桿,同時適當增加鋼管塔,一般在5~6檔;加強基礎設計的重要性同樣不應被忽視,如桿塔處于松軟地質,為增強其穩定性,設計師需針對性設計雙卡盤。在災后重建考慮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新線路設計中,設計師需考慮今后發展需要,以此針對性考慮預留高低壓同桿和多回導線及增大的導線截面等因素,由此帶來的預留荷載需得到重點關注,以此針對性計算校核桿塔基礎傾覆可能性。如桿塔無法滿足要求,設計師需采用現澆基礎、卡盤安裝、增加防風拉線等措施,對于平原廣闊地帶的多回線路,如采用同桿架設,必須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視。在設計查勘工作中,地質災害必須得到重點關注,設計需重點避免地質災害段,如無法徹底避免,則需要采用針對性的基礎加固設計,并通過專題計算和校核,針對性處理具備檔距大、高差大特點的線路[2]。
2.2 針對性引進四新
為保證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更好服務于災后重建,四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必須得到重視,這里的四新技術指的是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新設備的應用中,應重點選擇具備維護方便、可靠性高特點的設備,如智能集成電力電容器、墻掛式電纜分支箱、低壓平行集束電纜等;新材料的應用可結合標準化農網建設和通用設計,以此規范裝置標準,并圍繞相關金具、鐵件等各類組裝材料開展通用性設計,通過統一裝置、減少材料規格,即可為縮短重建時間、方便施工提供有力支持;新技術應用需重點關注農網災害監測與預警相關的技術形式,如針對性安裝安全用電監測系統、自動故障定位裝置等,設備和線路損失可由此大幅減少,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搶修速度也能夠實現長足提升;新工藝的應用可從施工角度入手,并需要重點關注隱蔽工作施工,當地電力部門需結合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災害重建時間針對性成立專項督查工作小組,負責分級管理,落實各級責任,基于器材的后評估機制、質量檢測抽檢方案、不定期抽檢試驗也需要得到重點關注,由此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災害重建的順利開展即可獲得較為積極影響[3]。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從設計角度滿足災后重建需要、針對性引進四新技術等內容,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災后重建路徑。為更好滿足農網災后重建需要,各類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引入和應用必須得到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 趙舒銘,張遠鎮.基于長效機制建設的農網基建安全管理[J].農村電工,2019(10):9-10.
[2] 基于低負荷密度供電區域農網建設與鄉村振興實踐與思考[J].農村電氣化,2019(7):12-14.
[3] 王寧,趙飛.農網規劃負荷處理的新思路[J].大眾用電,2009(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