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劉艷

摘? ?要:有效的生師互動是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本文比較了不同生師互動模式,根據一個實例分析了基于網絡平臺的生師互動模式的效果,結果表明了網絡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強學生的互動積極性,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生師互動問題。
關鍵詞:生師互動? 網絡互動? 互動積極性
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僅是教和學的問題,還需要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深入人心,生師互動的研究備受關注,為學者們所推崇。Chickering早在1987年就提出的“優秀本科教學七原則”中,第一條原則就是生師互動[1]。蔣華林、張瑋瑋認為生師互動水平與學生成長發展具有正相關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師互動對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呂林海、龔放認為在影響學習經歷滿意度的過程性變量中,“師生互動”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3]。可見,生師互動是人才培養質量得以實現的基本途徑,對于我國實現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生師互動模式分析
傳統的生師互動模式主要包括課上互動和課后互動兩類。
課上的互動,主要是借助語言媒介進行。當前占據教學方法支配地位的依然是講授法,以口頭語言向學生解釋概念、介紹理論方法、敘述案例、論證原理。在這個課堂環境中,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生師之間的合作。因此,教師嘗試以提問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更好的學習,這也是當前最主要的課堂生師互動模式。
課后的互動泛指生師雙方在非課堂情境下的所有交往行為,既可以是學生課間課后與教師就課程學習的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是課后教師布置課程作業或設計,以此為媒介進行生師互動,還可以是課下關于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等非學習問題的交流與探討。從狹義上來說,課后生師互動模式主要是圍繞教學而展開,主要包括課后答疑和課程作業等內容。
隨著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生師互動已經可以從面對面的現實互動向基于網絡的虛擬互動轉變,形成基于互聯網的生師互動模式。互聯網給生師之間資源共享、答疑交流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基礎性平臺。此外,對于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學生而言,互聯網是他們熟悉親切且喜愛的工具。一方面互聯網是一種私密的即時互動環境,令學生更有安全感,顧忌更少;另一方面,互聯網營造了一種更為平等的互動氛圍,令學生在生師互動時更為自信[4]。
2? 基于不同生師互動模式的一個教學實例
在上學期的經濟類課程中,實施了三種不同的生師互動模式:第一種是傳統的課堂生師互動模式,通過課堂問答的形式進行互動。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互動人數不多,其中部分學生是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被歸為積極互動類型。第二種是課后的作業互動模式,通過設置開放性的紙面問題來進行互動。作業被評優良的學生被歸為積極互動類型。第三種是基于網絡平臺的生師互動模式,利用一個開放性的網絡平臺來進行互動。教師在該平臺上提供基本思路和策略,學生參考教師的想法,在該平臺上提出對未來經濟趨勢的預測,并基于該預測提供他們的策略,生師之間在該平臺上可以就彼此的想法交換意見。其中,預測決策內容較完善、交流較多的學生被歸為積極互動類型。
這三種互動模式均有成績激勵,其中課堂互動是獎勵性成績激勵,回答問題者總評成績會有加分;作業和網絡互動是必需性成績激勵,完成作業和網絡設計者才能得到相應的分數。該類課程的學生總數是186人,不同模式下的生師互動人數如表1所示。
3? 實例結果分析
由于時間限制、只獲得獎勵性分數等原因,課堂互動人數只占到總人數的33.8%,因此先比較參與人數更多的作業互動和網絡互動模式,從結果來看,網絡平臺的應用對于促進生師互動具有一定的積極性,這主要體現在:
3.1 互動人數和積極互動人數絕對數量的增加
通過比較作業互動和網絡互動模式,可以發現網絡互動人數增加9人,積極互動人數上升了17人,可見學生們樂于借助網絡完成學業。
3.2 網絡互動中積極互動人數比率大幅上升
在互動人數只增加了6.4%的前提下,基于網絡平臺的積極互動人數大幅增加了30.9%,說明學生相較于面對面,更愿意在虛擬的網絡上與老師交流。
此外,在表中沒有展示的是,課堂上積極互動的37人,也在后兩種模式的積極互動名單中。可見,對于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而言,在任何一種模式下,都愿意主動學習。反之,不管何種模式,總有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生師互動中,以至于沒有獲得該類課程的績點。
4? 結語
(1)基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生師互動模式,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借助虛擬平臺拉近師生之間的地位差距,消除自身的緊張情緒,學生們能夠更自如的學習和交流。
(2)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生師互動問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優勢在于拓寬生師互動的范圍,而對于學習態度積極端正和學習態度極為散漫的學生而言,改善的程度有限。
文章的結論是基于一個實例所采集的數據而形成,不具有普適性。后續將選擇更廣泛的樣本數據展開分析,以進一步驗證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Chickering,A.W., Z.F.Gamson.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1987, 39(7):3-7.
[2] 蔣華林, 張瑋瑋. 生師互動: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2(5):26-31.
[3] 呂林海, 龔放. 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經歷滿意度的比較研究—基于SERU調查的實證分析[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6,37(2):29-39.
[4] 龍永紅, 汪霞. 高校生師互動的本質、價值及有效策略[J]. 江蘇高教, 2017(1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