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祖杰
(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
車載鉆機主要用于水井、煤層氣抽采孔、煤礦電纜孔、通風孔和應急救援孔的快速施工,近年來又拓展其用途于地熱勘探孔鉆進。我國從20世紀末開始引進國外全液壓式車載鉆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完全依賴進口逐步實現了國產化。在此期間,國內涌現了多個車載鉆機生產制造廠家并推出多款機型。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研究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ZMK系列車載鉆機主要有ZMK5530TZJ60及ZMK5530TZJ100型2款產品[1-4]。
給進裝置是車載鉆機的主體部分,集成了動力頭、卷揚等功能部件。給進托板導軌與給進裝置下導軌面接觸,旋轉座與底盤支撐架鉸接,兩者需配合完成鉆架立起、加壓鉆進、減壓鉆進、強力起拔、倒桿等工序,涵蓋了鉆進作業的整個過程。作為車載鉆機受力最為復雜部件之一,給進托板的良好性能對保證鉆機工作穩定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5-7]。
給進托板工作原理圖如圖1。車載鉆機工作過程中,斜撐油缸伸長推動給進裝置繞托板旋轉座與底盤支撐架鉸接點旋轉,完成立起工序;按孔口布局要求伸縮托板油缸可調整孔口裝置距離地面的高度;鉆機姿態調整完成后將給進托板用楔形銷固定于底盤支撐架上,與斜撐油缸、底盤支撐架配合,穩固給進裝置,保證鉆進過程中的穩定性[8]。
給進托板受力示意圖如圖2。給進裝置立起、下放過程運用了杠桿原理,立起時,給進裝置重力為阻力,斜撐油缸推力為動力,下落時反之。立起初始狀態下,阻力力臂與動力力臂比值最大(式(1)),阻力G為定值,故此時斜撐油缸作用于給進托板上的推力F為最大值。給進裝置集成的機架、動力頭、卷揚、液壓大鉗、孔口裝置等部件總重m約35 t,即mg=3.5×105N。

圖2 給進托板受力示意圖

式中:F為斜撐油缸作用于給進托板上的推力;L1為推力的力距;m為給進裝置總質量;L2為重心與F之間的距離。
對車載鉆機三維模型進行計算,求得給進裝置重心位置,L1=0.9 m,L2=3.63 m。根據式(1)可得F=1.76×106N。
60 t車載鉆機使用過程中,給進托板出現變形及導軌啃噬損傷的問題,給進裝置立起和調整孔口高度時,托板油缸伸縮推動托板移動速度越來越慢,直至不動,托板調整功能失效。經現場檢測:給進裝置立起過程中,給進托板橫向最大變形量約6 mm,縱向最大變形量約5 mm。
給進裝置下導軌與給進托板導軌配合面損傷,托板左側導軌劃痕長度約1 000 mm,寬度約10 mm,深度約3 mm,斷續不均勻,右側導軌發現2處“凸”點,較大高點外形尺寸約為20 mm×10 mm×7 mm(長×寬×高),較小高點斷續不均勻,長約600 mm。配合縫隙產生鐵屑等夾渣,夾渣呈不規則顆粒狀,最大直徑可達4.2 mm。
鑒于以上問題,根據給進托板受力與約束情況,利用Abaqus軟件對其進行了有限元分析。60 t車載鉆機給進托板Abaqus分析云圖如圖3。

圖3 60 t車載鉆機給進托板Abaqus分析云圖
由分析結果可知:忽略個別應力集中點,60 t給進托板在工作過程中平均應力為239 MPa,處于正常范圍;最大變形量3.5 mm,出現在斜撐油缸座、油缸座筋板及與底板焊接部位,向底板垂直方向凹陷,迫使托板四周向反方向翹起,因底板尺寸較大體現為橫向和縱向變形放大。托板變形使導軌在運動時受力不均衡,加上給進裝置下導軌與托板導軌均采用結構鋼調質后精加工而成,硬度梯度小,且缺乏潤滑,導致導軌面產生疲勞啃噬。啃噬形成的鐵屑等夾渣,進一步造成導軌配合表面重復損傷,使托板運動阻力增大。
由此可見,給進托板失效主要原因有3點:①托板底板剛性不足及受力點布置不合理;②給進裝置下導軌與托板導軌材料相近,硬度梯度小;③給進裝置下導軌與托板導軌接觸面缺乏潤滑。
以上因素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共同造成了給進托板失效。
針對失效原因,對給進托板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優化設計后的托板結構如圖4。優化后托板受力和變形云圖如圖5。
將斜撐油缸支座向兩側平移,增大L尺寸,使斜撐油缸推力更均勻地作用于兩側導軌上,避免托板底板局部受力過大導致變形。同時,在底板背面焊接網格形筋板,提高托板縱向和橫向的剛性,避免因局部變形導致托板周邊位移放大,阻礙托板正常滑動。其次,將托板凹槽形導軌設計為可拆解結構,將導軌條用螺栓安裝于托板底板上。增加了托板長度和導軌條寬度,進而擴大了給進裝置導軌與托板導軌條的接觸面積,減小因油缸推力及給進裝置重力等對導軌接觸平面的壓強,減小導軌面疲勞破壞的幾率。另外,托板導軌條采用Tri-Braze高強度耐磨鋼板(硬度高、具備自潤滑功能),給進裝置下導軌材料和熱處理工藝不變,拉開導軌接觸面的硬度梯度,并加工油鋸齒形儲油槽,通過潤滑油加注孔可定期對導軌接觸平面進行強制潤滑[9]。

圖4 托板優化結構

圖5 優化后托板受力和變形云圖
將優化設計后的給進托板結構用于100 t車載鉆機上,并通過實鉆試驗對其性能進行了驗證。試驗地點位于晉煤集團寺河礦三盤區,瓦斯含量高,地層條件復雜,為充分驗證鉆機適應性,鉆孔選址在盤區地層變化最大區域開展。該井采用三開鉆進工藝,一開采用φ311 mm空氣潛孔錘鉆進,井深57.4 m,二開采用φ241.3 mmPDC鉆頭泥漿正循環鉆進,井深801 m,三開采用φ171.5 mmPDC鉆頭泥漿正循環鉆進,終孔深度1 675.39 m[10]。試驗過程中,對給進托板性能進行了全程跟蹤檢測,檢測結果表明:鉆機從入場到開鉆,直至完鉆,給進托板縱向橫向變形量均處于正常范圍;托板導軌潤滑到位,未出現啃噬損傷和夾渣等情況,托板運動順暢。
從60 t車載鉆機使用過程中給進托板出現的問題出發,采用Abaqus軟件分析,從理論上闡述了給進托板失效的3個主要影響因素:底板剛度不足及受力點布置不合理、導軌硬度梯度小、導軌基礎面缺乏潤滑。以上因素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共同造成了60 t車載鉆機給進托板失效。
通過有限元分析闡述失效原因,并作針對性優化設計,將優化設計后的給進托板用于100 t車載鉆機上,通過現場試驗進行了驗證,為車載鉆機系列化進程提供了技術支撐,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