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真
摘要: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干線公路,是聯系主要的人口聚居地帶、各大經濟、行政、文化中心的交通紐帶,為城市的更新與擴張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要通過有效的設計方法,利用這一交通優勢,結合地鐵站周邊聚居地帶,營造一個個活力片區。本文以規劃軌道線中的幾個地鐵站點、站點區間及站點周邊地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為依托,借助軌道交通建設的契機,將城市干線公路下的公共地下空間、地鐵站、地鐵站周邊地下空間統一規劃,有效利用,形成一個便捷舒適的地下網絡立體空間。主要設計內容包括:規劃運用城市縫合的理念,指導解決地下空間橫向連通和縱向換乘便利問題;將地下空間出入口、天窗、下沉廣場設計與地下空間自然采光綜合考慮,增強地下空間與地面空間環境的融合,提升地下空間品質并實現建筑的低碳節能。規劃包括“站點與周邊地下空間銜接無縫化、地鐵站點之間空間連通化、大道兩側人行車行連通化、公共交通綜合換乘一體化、地下空間采光設計地上化” 五個設計內容,從而打造規劃區內地上地下交通一體化設計,使地鐵的開發建設與城市更新同步發展,最大效益提升地鐵周邊地塊開發效益。
關鍵詞:地鐵;周邊地塊;城市縫合;站點區間連通;交通一體化;采光;文化
1、引言
一條寬闊的城市干線公路,將片區內的用地分割,地塊之間的聯系不便;一段地鐵軌道將要在這條城市干線下修建,并形成三站兩區間的地下空間格局,如何利用這一建設契機,將片區地下空間整合發展,營造舒適便捷的地下功能空間?
在兩個城市地鐵站之間,用一條地下公共空間走廊當線,用垂直交通當針,上下穿梭,穿針引線……把被城市道路割開的地塊縫合起來。同時填充內容來激活更新片區活力,匯聚人氣。地下空間采光方式,通常與入口、天窗、下沉式廣場等結合。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進行自然采光,不僅有利于人們的生理健康,增強地下空間與地面空間環境的融合,更加可以節約地下空間的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節能,提升地下空間品質。
2、前期分析
2.1設計背景
地鐵設計工作已初步完成,地鐵建設正在籌備中,為配合地鐵的建設并借助規劃區內地下空間開挖的契機,對規劃區內站點及周邊地下空間做整體的梳理及規劃研究。希望通過這一設計研究,讓規劃區內地鐵公共地下空間能夠效益利用最大化,使地鐵公共空間與周邊地塊地下空間有一個無縫化的空間對接,并預留出一定的地下聯通通道及下沉廣場空間。
2.2現狀情況梳理
本次設計研究將地鐵站設計資料、地鐵軌道設計資料、干線公路下市政設計資料、周邊已批未建項目設計資料、已建成地塊資料、范圍內水文地質資料、規劃地塊城市更新用地資料和城市設計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總結現狀不足及建議調整意見。
2.3地下空間規模與功能
對地下空間質量和地下空間需求、地下空間價值等進行評估,通過疊加的方式,劃定出地下空間規劃的重點區域。利用經驗值測算法和分項預測法計算出規劃區內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規模。
結合地上用地性質,根據地下空間評估報告,確定地下空間功能,地鐵站周邊地下空間主要以商業功能為主,以文化、娛樂、停車為輔。居住片區以配建停車為主。在廣場、部分公共綠地內集中設置公共停車場,滿足該片區停車需求。
2.4地下空間的聯通論證
從人的體驗感、功能結構、山水資源結合三個方面對地鐵站區間段之間的聯通加以論證。
人的體驗感:規劃區所在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如果區間段之間有一條公共地下空間,不但可以便捷又舒適的將地鐵人流的引入各地塊內部導人流聯通到地鐵站及周邊地塊內部,又可以形成一條連續的地下風雨廊道,避免換乘麻煩。
功能結構:通過三個站點的地下空間聯通,更加有效的將地上商業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行政活動中心緊密聯系,凸顯城市發展軸線作用。
山水資源:融合“半邊山水半邊城”的區域特點,將地下公共通道與下沉廣場結合,將沿線綠化景觀融入地下空間。
3、工程研究內容
3.1站點與周邊地下空間銜接無縫化
針對現有地鐵設計方案進行研究分析論證,與周邊地塊地下空間開發結合,初步劃定需要調整的范圍和增加的出入口,并與地鐵設計單位及周邊地塊業主對接,經過多輪方案討論必選,總結出最適用的地下空間范圍及功能。
依據地上功能權屬,初步劃分地下空間權屬。如果地塊建設和地鐵同步,地下空間建設盡量保證地塊之間的無縫化銜接,最大效益的利用地下空間。如果周邊地塊不能和地鐵同時開工建設,地鐵建設時期,可預建寬8米左右的公共地下通道,并在地塊邊界處預留出入口,保證后續地塊可與地鐵來聯通。
3.2地鐵站點之間空間連通化
在地鐵區間段之間,用分期建設的方式,劃定區間段之間的連通范圍。設計多個聯通方案并通過初步經濟測算,尋找出最有利的區間地下空間連通范圍及規模。
連通段除滿足地下空間聯通的需求外,同時設計一部分商業、文化展示空間,形成該區一條特色化對外展示空間。
3.3大道兩側人行車行連通化
3.3.1車行連通化
規劃區內沿城市次干路設計地下一層機動車道,設計寬度10米,雙向兩車道。地下機動車道呈L形布置,與規劃范圍內地塊地下一層停車場均可直接連通。幾個地塊之間的地下車庫,通過地下機動車連通道串聯,形成一個集中的大型地下停車場。
3.3.2人行連通化
沿大道下,結合區間段設計一條地下公共空間帶,打造出一條地下人行系統,保證地下空間與周邊每個地塊地下空間預留步行連通口。跨越大道處設計公共地下通道,與周邊地塊連通。
3.3.3設計難點
①地上地下跨大道處的豎向標高
設計地下車行通道,在跨大道處的標高與地下公共空間帶的標高一致,保證地下車行通道高度的情況下,將人行通道設置在車行通道之上,通過臺階的方式,引導人行。
②地下空間與市政設施的豎向標高
將市政管廊移至與地鐵軌道層平齊,預留市政管廊出地面設備位置。這樣保證地下人行、車行及功能空間的合理布局。
3.4公共交通綜合換乘一體化
注重地鐵出入口、下沉廣場、消防出入口、地下立體自行車庫的規劃位置與地面公交車站、自行車停車點、臨時上車點、公交場站、空中連廊上下樓梯等的結合,綜合考慮,形成地鐵站點周邊的公共交通換乘一體化發展。
3.5地下空間采光設計地上化
地下空間采光主要利用采光天窗和下沉廣場。地下采光窗主要設置在城市干線公路的道路綠化帶內,每隔3米綠帶,設計一處3*3米采光窗組合。在地下空間交通節點廣場上方設置中庭式采光窗。下沉廣場主要結合周邊地塊建筑、河道綠化景觀帶設計,將自然景觀進入地下空間中,營造“走在地下,感同地面”的環境體驗感,同時用天然節能的方法,解決地下空間自然采光不足問題,提升地下空間品質。
4、結語
通過本次地下空間的研究,我們對規劃區內地鐵站及周邊地塊的地下空間利用進行整合并一體化開發利用。從規劃角度確定地下空間合理開發范圍、下沉廣場的開發范圍及景觀設計思路、不同地塊之間的連通方式及開發范圍,地下空間與城市市政工程的豎向關系等,以便于在地鐵建設時期預留對接空間,保證地鐵空間與周邊地塊地下空間的無縫對接及一體化開發。
希望能借助地鐵建設這一發展契機,將片區地下空間與地鐵地下空間有機結合,在規劃層面對出入口、下沉廣場、地下公共通道等進行前瞻性的預留,指導輔助后續片區地下空間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