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每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都離不開作者對生活的體驗。一部深刻的作品必然包含著作者對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與體悟,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對人的生命意義的關切探尋。能否對生命本體意識進行關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審美價值,因此探討生命意識對于文學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沈從文一生的創作中,他一再聲明自己是“人性的治療者”,表現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始終把生命、人生、命運這類命題作為創作的主題。即便是他的散文創作也不例外,他對故鄉湘西鄉土風物直接刻畫的背后則隱含著他對自然人事、生命價值的獨到見解。
這一點在《湘行散記》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沈從文在為戴乃迭翻譯的《沈從文散文選譯》一書所作的《序》中曾指出:“內中寫的盡管只是沉水流域各個水碼頭及一只小船上纖夫水手等等瑣細平凡人事得失哀樂,其實對于他們的過去和當前,都懷著不易形諸筆墨的沉痛和隱憂,預感到他們明天的命運—即這么一種平凡卑微生活,也不容易維持下去,終將受到一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力所摧毀。”在《湘行散記》中沈叢文表達了對湘西底層生命的自由天然的原始生命力的贊美,一方面又對他們的麻木簡陋的生命感到“沉痛和隱憂”:他“沉痛”湘西生命本身固有的缺失,更為現代文明所導致的生命褪色而“隱憂”。所以他企望建構一種理想的生命形式,以此來對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人性墮落和生命蛻變。
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在《湘行散記》中首先體現為對那些頑強、樸素的湘西生命的贊美。面對這些生命,他“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湘西寧靜秀美的自然風土滋養著那里的人們,自然與人和諧共處,他們的身上都保持著大自然賦予的原始強勁的生命力。對這些美的生命的歌頌和贊美使得《湘行散記》這部作品充滿了藝術魅力,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生命理想和追求的影子,正如蘇雪林對沈從文的評價:“我看就是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入到老態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年青起來,好在廿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權利。”
沈從文明白如何讓作品充滿張力從而具有感人的力量和長遠的生命力,他筆下的湘西生命全部都有血有肉,給人以合情合理的感受。當沈從文以現代文明的的視角來反觀湘西生命時,超前的歷史眼光使他發現了這里的“沉痛和隱憂”。他沒有單純渲染湘西生命的“美”的一面,在發現著“金子”般生命形式的同時“也看到了這種金子與泥沙混雜在一起”。熱愛湘西的他在理智上對自己的感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在12篇散文中真實的反映了湘西的各色人等,審視和反思他們本身固有的缺失。例如那些作品中隨處可見的水手,他們在兇險長河上為了生計打拼,水手們把他們的一生的全都交付給水和船,沒有真正的歡樂,也不會感到怎樣的悲哀。這一方面顯示了他們我們在上文所說的原始強勁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面對人生的麻木與被動。《桃源與沅州》一文寫道 “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一點衣服交給親長說明白落水情形后,燒幾百錢紙,手續便清楚了。”沈從文一方面同情于水手們的生存艱難,一方面悲哀于他們的麻木不仁。正如作者在《箱子巖》一文中的感慨:“從他們應付生存的方法與排泄感情的娛樂看上來,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生命意識不只是對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與體悟,還有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對人的生命的生存環境、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等方面的探索,而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也作出了相應的思考。《箱子巖》中的跛腳青年人,他的勇氣與精力都投入到了不義的戰爭上去,而他也獲得“好處”:走私煙土。這種生意不僅“潰爛”了他本身,而且還會“潰爛鄉村居民靈魂”。在此文中沈從文希望湘西人放棄“與自然妥協”的生命形式,想要把他們生命中狂熱的“劃龍船的精神”轉換一個方向。但這種思索是無解的,他深知“要改造這些人的狂熱到一件新的競爭方面去,可是個費思索的問題。”
作者曾在《長河》一文中曾犀利的指出:“去鄉已經十八年……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的進步,請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沈從文所呼喚的理想的生命形式是未被現代都市惡質文明扭曲浸染的人生形式,但他又深知現代的進程不可逆轉。作者希望的是他們在保持自然賜予自己的美好秉性的同時,也能夠“毫不妥協,想出種種方法來支配自然,違反自然的習慣”,去改變和創造歷史。《湘行散記》中他探索的是如何使得湘西的人們能夠產生心中對“‘明天的‘惶恐”,放棄以前對自然和平的態度,把劃龍船這種狂熱的精神重新注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從而能夠活得“更愉快更長久”。
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立足于自己的生命體驗,以超越性的胸懷和宏大的視野,透視了湘西這片水土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真實的揭示了湘西生命人性的復雜,反思生命衰敗毀滅的悲劇,這部作品因此也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與價值。作品中透露出來的生命意識顯示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壇的先鋒與超越,他關心人類的生命襟懷,尊重生命、向往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命視野也使得這部作品能夠成為解決當代人們精神困頓的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湘行散記[M].沈從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沈從文.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A].沈從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3]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