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豪 王毅磊
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相關研究,闡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適應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三農”問題必須要解決的重大任務。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和必要任務。農村人口眾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村發展是當代中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是關鍵,“三農”問題最終是農民的收入問題。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分析中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困境,改變中國現有的產業結構,促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
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8%,剩余勞動力達到1.2億,而且每年增加10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比重大,是農民增收的潛力。但城市化水平低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所以,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增加農民收入,用農村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是當前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目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從轉移來源來看,中西部地區仍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從轉移目的地的角度來看,了解東部地區是農村勞務力轉移的首選。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建筑和餐飲服務等基層產業是轉移的主要產業。問題在于轉移的程度不夠徹底,并且有明確的兼職工作。在中西部的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村勞動力將選擇在繁忙的季節返回農村。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共有2億多農民選擇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在這一過程中,工業部門的積累和發展得到加快,工業化的發展得到了促進,農村人口得到了緩解,人地矛盾得到了緩解。涌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填補了低端產業的勞動力短缺,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二.理論背景
二元經濟結構是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工業技術落后的經濟結構(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并存)。也就是說,在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工業化提前進行,現代工業部門優先考慮。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目前,中國處于二元經濟結構狀態。農村剩余勞動力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轉移。雙重經濟特征非常明顯。延遲不能轉化為單一規模的個體化生產過程,而是集中化和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它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的使用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生產,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生產社會化是現代大規模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勢在必行。
三、意義
1.促進人才轉移
農村人口轉移在當前市場條件下是對就業市場的沖擊和人才市場的競爭。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大量全新勞動力涌入市場,對市場現有的勞動力造成壓力,同時要求轉移的勞動力適應當前市場要求。
2.促進經濟發展
不管是勞動力何種形式的轉移,例如就地轉移、異地轉移、專業型轉移,都將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對城鎮化建設貢獻力量。
3.促進制度改革
農業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舉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把農業農民放在第一位。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農村勞動力以就業為轉業的首要目標。在自發流動下,舊的城鄉分工和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應及時改變政策和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
1.農民的固有觀念
幾千年的小農經濟導致基層農民重農輕商,不愿意從事新興的第二第三產業,部分地區的農民將耕種看做唯一的立身之本,知識的匱乏也使他們內心深處懼怕勞動力的轉移。
2.我國的實際國情
我國現階段工業化程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化程度不高導致耕種效率不夠,糧食產出率不高。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現有的二元制經濟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較少。在大力發展城市化的過程中進行經濟結構改革,經濟實力不足以和發達國家相比。
3.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不完善
市場制度的不完善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使得農民就業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同時提供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較少,
五.影響
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有利有弊。
有利影響:
1.提高收入
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的遷移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標志。這種社會進步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到勞動生產率更高的活動,無論是流入城市還是從事其他農村工業,農村勞動力都將獲得更高的收入。
2.農業現代化
在自由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平均利潤率提高到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不然就沒有人愿意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內在動力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現代化,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了土地承包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不利影響:
1.家庭結構不合理
我國即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由于大多數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多數農村地區出現了“空巢老人”。同時,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收入低,戶籍管理制度嚴格,大部分農村都有“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難以接受教育,導致農村家庭結構不合理。
2.減緩農業發展
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大了現有農業生產機制的勞動力壓力,農村中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優秀勞動力選擇進入城市發展,導致農業生產壓力增大,使得新型農業科技在農村推廣中無法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工業化的進程。
六.政策和建議
1.著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素質
通過研究和相關論文發現,制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當今經濟發展迅速。第二,三產業基層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但由于農村勞動力知識水平低,專業能力不足以滿足就業要求。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關鍵是國家需要加大對農村基層教育的投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加大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制度。
2.城鄉統籌發展
在現代社會分工和復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與城鄉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和深度滲透。一方離開了另一方的支持和支持,其發展非常困難或不順利。事實上,城市和村莊是兩個地理空間,相互資源導向,市場導向,互相服務。城市的發展需要農村地區提供的原材料和勞動力等資源,城市生產的產品也需要農村市場。農村發展也與城市地區密不可分。農村需要城市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城市需要提供新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需要協調城鄉發展,建設城鄉一體化市場,實現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的有序轉移。
3.發揮政府管理職能
戶籍制度改革是戶籍管理制度的一項新的,廣泛的改進。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長期而長期的任務。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改革,可以小范圍小規模的進行改革。例如,農村戶口居民享受城市醫療保障,兒童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權利。適當放寬落戶政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村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為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創造有利條件。逐步完善勞務培訓政策,提供全面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完善與就業有關的法律,加強對勞動部門的監督。
參考文獻
[1]郝輝,劉日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2012(8).
[2]譚程偉.湖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季月清,鐘普寧.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一個分析框架——從遷移成本角度解釋農民工市場的變化.[J].農業技術經濟,20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