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徐 芳
(蘇州市職業大學 體育部,江蘇蘇州 215002)
高等職業院校是專科(大專)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從1998年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實行“統籌管理、協調發展、各創特點”以來,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1]。2017年1月12日,盡管有一部分專科升為本科高校,但中國專科院校總數量仍然有所增加,2015年的1322所增加到2016年的1335所,再到2017年的1346所,招生規模在2017年達到3254150人(合計6536340人),高職高專教育已經名副其實的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進一步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切實提高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和體育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提升,為大力實施“學生體魄強健工程” 提供師資保證是每位體育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人必先強己”,教學基本功是教師的教學之基、成效之道,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更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2],“所謂教學基本功即指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所必需的條件性的技能和技巧[3],對于體育教師,因為有示范和參與運動需要,他們的基本功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對第二屆全國最具權威、級別最高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結果的統計分析,以期對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情況有一全面了解。
1.1 研究對象:2017年第二屆全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技能大賽全體教師。
1.2.1 文獻資料法:歸納整理有關2017年第二屆全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技能大賽的比賽通知、賽規程及相關會議文件;搜索查閱中國知網中有關高職體育、教師基本功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利用互聯網搜集了比較權威的最新的有關招生等方面的信息,為文章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利用教師參加比賽報道之余,對他們的基本信息進行了問卷調查。
1.2.3 數理統計法;對所得到的第一手數據并運用Excel20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提煉出有價值信息,探尋本次比賽成績的規律。

圖1 參賽教師的基本情況
本次比賽共有251名教師參加,平均年齡是37.2歲,其中男教師的比例高達70.5%(177人),女教師29.5%(74人)。女教師的比例稍顯不足,30歲以下的教師只有26人,一方面說明目前各大高校引進新鮮血液的速度大幅減緩,另一方面說明目前的體育人才培養重科研輕技能,以至于剛工作的老師對自己的整體素質信心不足,所以參加比賽的30—40歲齡段為主。40歲以上為中年組,參加人數占總數的25.1%(63人),與青年組比賽分開評分,顯示了體育項目的特殊性。

圖2 主項報名情況

圖3 副項報名情況
本次教學技能比賽分為體能、運動技術類、教學設計與實踐類(說課與微課)三大類。體能要依次完成90秒跳繩、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3個規定項目。在運動技術類中,體育教師將在大球類、小球類、健美健身類、武術類、田徑類、特色類六大類14項中自行選定1主項和1副項。此外,選手還需根據所報主項項目,在學校體育課授課計劃中抽取一次課的內容進行7—8分鐘教學設計與實踐(說課與微課),并以視頻形式提交。大賽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其中體能成績占15%,主項成績占30%,副項成績占15%,教學設計與實踐40%。此次比賽采用先報名再公布比賽細則的辦法,避免了有些老師有傾向性的選擇項目,主項選擇前三的是籃球、羽毛球和田徑,隨后是排球、健美操和足球,主項大多數是體育教師在學校所教授的課程,從主項選擇來看,目前高職所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程種類還是很多的,主項的選擇沒有造成扎堆的現象,促進不同高校之間的交流,也體現了基本功大賽的初衷。副項的報名比較集中,田徑和羽毛球占據了“半壁江山”,由訪談得知,大多數把田徑作為副項的原因是認為自己其他項目并不突出,這也說明,現在很多學校,體育教師只開一門選項課,與“一專多能”的要求有些差距,很多老師是因為沒有突出的副項才選擇田徑、羽毛球的異軍突起,說明羽毛球運動在高職院校中有良好的基礎,這與項目本身簡單易學和近年來羽毛球運動的普及有關。
2.3.1 運動素質情況

表1 運動素質測試結果% (n=251)
三項運動素質全部在儀器上測試,結果客觀能夠反映本屆參賽教師的基本運動素質,對于體育教師而言,中等及以下的分數就不大應該了,尤其是參賽教師的年齡都在45歲以內,由訪談得知,總分較差的老師平時除了上課基本不參加什么活動,加之本身就不是“科班”出身,因此部分教師身體素質退化嚴重。
2.3.2 主、副項得分情況
此次比賽,微課部分采用網上評審,主、副項采取現場專家評分的形式,微課制作要求畫中畫格式,因此制作的效果與投入有一定的關系;但主副項的評分還是客觀反應了目前高職高專院校體育老師的技能水平。

表2 運動技能測試結果(%)(n=251)
3.1 運動素質是指人體運動時的機能能力,具體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彈跳、靈敏、柔韌等機能的發展水平。由于本次比賽沒有涉及到身體形態和生理機能方面的測試,因此采用了運動素質這一概念。運動素質的好壞可以反映身體素質的強弱。良好的運動素質是運動技能實施的基本保證,本次比賽的三個項目優秀的標準并不是太高(坐位體前屈男24cm,女25cm;立定跳遠男270cm,女220cm;90s跳繩男子280個,女子270個),有兩個是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內容。運動素質下降究其原因:1)目前高職高專類的體育教師大都體育教育畢業,高水平運動員出身的并不多見,而體育教育的學生大多又是經過短期集訓的產物(四項運動素質加專項),他們的運動素質短期訓練的結果,因此,如果不持續鍛煉,退化的速度就會很快;2)本次參加比賽的老師80%以上是研究生學歷,大學里為了考研要費更多的心思在理論學習上,從而忽視全面的運動素質的訓練也在情理之中,研究生畢業也是以畢業論文的質量來衡量,而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沒有任何要求;3)走上工作崗位后,上課、訓練還有關鍵的評職稱(本次參加比賽的教師講師助教8.3%,講師67.3%,副教授24.4%),導致體育教師身心疲憊,很少有時間對自己進行系統訓練,也是導致運動素質下滑的主要原因。
3.2 什么是運動技能?馬吉爾認為:“運動技能是為達到專門目的或任務而進行的高規格的動作表現”體育教師運動技能的掌握是一名合格體育教師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一名體育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其重要性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是毋庸置疑的。楊虎智在《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與體育教師的關系》一文中指出:“合格的體育教師首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運動技能’。運動技能是體育教師的‘本錢’,體育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就在于以人為本,以人的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肢體語言為基本形式來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體育教師必須掌握高超的運動技能。”黃杰在《面對學生挑戰引發的思考:運動技能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操場上教師高規格的動作示范越來越少,不規范的錯誤動作卻屢見不鮮,教出來的學生的動作更是五花八門,自成一派。捫心自問,長此下去體育教師在課堂中不組織技能教學,會導致教師本身運動技能的下降,不利于提高教學技術,這樣的體育教師又怎能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享受運動技能提高的喜悅?”體育教師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僅要語言引導,更需要行為示范,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運動技能方面要精通,需熟練掌握多方面技能技巧[10]。想讓學生體魄強健,喜歡體育課,教師以“技”服人很有必要,但就此屆比賽結果來看,結果不盡如人意,雖然只是少數代表,但能說明很大問題。這是第二次舉辦全國性的比賽,除了少數在第一屆拿了一等獎的教師不能參賽之外,各省(區)應該是選派了優秀教師參賽,除了心理因素影響發揮,40%左右的教師計評和達標的成績在良好以下的,這在副項中的表現尤其突出,眾所周知,目前大多數高校(包括高職)實施體育選項課,原則上要求年輕教師要開設至少兩門選項課,可事實上,由于各種原因,不少老師年紀輕輕就體育課只動嘴不動身,業余時間遠離運動場,從而造成運動技能的下降。全國比賽的結果尚且如此,如果進行普遍調查,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水平就不得而知了,問題就是隨著學歷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專項運動技能相對落后,專業技術水平仍需加強,這與毛迪等人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4.1 參加比賽的體育教師運動素質整體良好,部分不容樂觀,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和相關老師的重視。體育教師是“學生體魄強健工程”實施者,更應該是參與者,我們在高呼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同時更應該注意對自身身體素質的監測,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嚴以自律,有系統有計劃地進行鍛煉。
4.2 參加比賽的體育教師運動技能有相一部分是達不到示范的要求的,這與我們目前的教師培養體系和高校內“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有關。“體育教師必須在體育運動技術全面的基礎上有所專長,而且專項方面還要有較高的理論和技術水平,以適應學院運動隊訓練和開設選修課的需要”。體育教師是特殊的教育從業者,既要求一專多能,還要有扎實的身體素質和理論素養以保持運動能力的發展[11]。本屆比賽暴露的問題應該引起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