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滿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不但有助于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定律和化學原理,而且能激發他們對化學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實驗教學對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方法和創新精神均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教材的實驗設計往往通用性很強而針對性不足,因此,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與改進實驗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改革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下面就如何通過改進實驗提升初中學生化學素養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源源不斷的動力。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奇有趣的化學實驗充滿興趣。通過改進實驗,可以讓實驗更有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緒言課可增加燒不壞的手帕、變色的飲料、隔空點火等實驗,讓學生充滿疑問和好奇,在學習燃燒的條件與酸堿鹽的知識時才揭開謎底。通過改進實驗,更多地利用實驗現象的感官刺激,讓實驗器材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揭示原理、探究物質性質的常用教學手段,它能使化學知識由微觀變為宏觀,把抽象變成具體,變無形為有形,能讓學生加深記憶,理解和掌握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將現有的實驗稍作改進,是一條切實可行之路。讓學生動手設計實驗,提出改進實驗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能動手參與,動腦思考,變被動為主動。既培養了良好的實驗素養,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通過討論交流、撰寫實驗報告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促進學生構建知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認為:“認識是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他強調要使學生參與到知識建構的過程中,那就意味著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參與知識的建構,在新舊知識的不斷沖突與同化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碎片化的化學知識能建構成學生的知識網絡、知識體系。我認為,在酸堿鹽的性質的教學中,如能增加氧化鈣與水的反應,氫氧化鈣與鹽酸的反應,氯化鈣與碳酸鈉的反應,讓學生進行實驗討論,就可以把前面學習的舊知識進行重新的順應建構,形成酸堿鹽的知識網絡,學生學會了探究化學知識的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初中學生知識面窄,生活經驗貧乏,導致創新思維不足。很多教師教學時偏重理論和課本知識,脫離實際生活,嚴重制約了中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實驗進行改進,開放實驗室,放手讓學生去設計,動手操作實驗,觀察、記錄現象,并查閱資料、分析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作用,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運用實驗加以解決,培養實驗能力。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充分發揮實驗室資源的效益。同時,教師要根據實驗教學和儀器設備的現狀,因陋就簡,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價器具、材料或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或替代實驗用的化學藥品,這樣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節約和環保意識。例如,用雞蛋殼代替碳酸鈣,用食用堿代替碳酸鈉,用廢棄小藥瓶做反應容器等。當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任重道遠,我們廣大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創新的精神投入到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實驗能夠有效地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是新時代一線教師教學改革的重要命題。作為一門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緊密結合的理科課程,化學課既有經典的化學原理和反應方程式作為課程支撐,又能開展各種驗證教材經典或探索未知知識的化學實驗。學會利用改進實驗創造性地解決和分析問題,鞏固化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是貫徹于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主線,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