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東
家國情懷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凝聚著中國人民的信仰與追求,是華夏兒女的精神支柱,支撐著我們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符合時代特點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1.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中國現代史主要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曲折發展歷史。通過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等情感的形成與發展。
2.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教師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要擺脫以往“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理清知識線索,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可以借助家國情懷教育,以此加深學生對枯燥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形成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促進家國情懷培養,通過家國情懷培養反哺知識學習的良好循環。如開展《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便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搜集與本課相關的文獻,了解整個事件,了解歷史學科的整體性質,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
二、高中歷史教材中體現家國情懷培養的內容
高中歷史中的每一課都能夠完美地展現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比如在必修一第一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從內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宗法制,體會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以此增強對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必修二第九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學習,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激發自身對科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又如必修三第一課《孔子與老子》,學生通過學習儒家的仁愛思想和道家治世的智慧,認識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逐漸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家國情懷的培養內容,浩如煙海、俯拾皆是,這是歷史課程在家國情懷的培養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家國情懷的培養融入到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中。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
1.樹立家國情懷培養觀念
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歷史教師首先要樹立家國情懷培養觀念,將這一觀念貫徹于歷史教學始終。
2.制定家國情懷培養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期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既是歷史教育教學中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也是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風向標。因此,歷史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制定適合家國情懷培養的教學目標。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于友西指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有機地結合運用,以使各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與協調,從而發揮出教學方法的整體功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和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后選取適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歷史教師可以在講授中通過廣泛的閱讀增加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逸聞趣事或稗官野史,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課外知識來詮釋課程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效仿“百家講壇”,換一種方式講歷史,主動貼近學生,使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通俗化、趣味化,讓學生更愿意接受。
家國情懷,是發展學生歷史素養的核心內容之一,需要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以及學習中都能夠從歷史課程中感受家國情懷,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