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城市露出了另一張面孔。脫下工裝的人們,從地鐵魚貫而出,融入光影交匯之處,夜場由此開啟。
對于很多城市居民而言,“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之外,享受“深夜食堂”的美味,于燈火之間休閑或游憩,已成為美好生活的一種剛需。對于旅游者而言,品味一座城市的夜晚,加深對當地文化的感知與對生活方式的體驗,也是消費升級的希冀。
如今,圍繞這些新需求,不少城市的管理者正著力打造或升級本地的夜經濟,并將之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賽道。
這條新賽道上,夜經濟不再是“縱情聲色”“街邊食肆”的代名詞。它是精致的菜品、有品質的社交空間,是安靜、溫馨的城市書房,也是可以提供精神享受的展覽中心、博物館、美術館和劇場。
新一輪的競賽,比拼的不是規模與喧囂,而是產品內容、產品質量、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包括引導餐飲消費轉向精神消費、文化消費、娛樂消費。
夜經濟及相關消費場景的設計與搭建,更要充分發揮其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形象的拉動作用,與現代城市的發展方向相適應,促進民眾生活水平的整體提升。
完成了這樣的升級,夜經濟才能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