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蕊
摘要:本文用烏托邦和異托邦的概念分析城市風景畫的發展歷程,烏托邦和異托邦代表的是不同階段不同方式的思想表達。通過這一概括,旨在用新的方式看待城市風景畫。
關鍵詞:烏托邦;異托邦;城市風景油畫;中西方藝術家;探索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47-01
風景畫最早只是人物畫的一個陪襯,一般認為在17世紀才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種,當時油畫材料已經成為西方繪畫主流,因此本文所探討的是風景油畫的有關內容。由于風景油畫的產生得益于富商貿易促進的城市市場發展,因此專門描繪城市題材的風景畫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烏托邦是人們描繪世外桃源的詞匯,也就是不存在的、美好的幻影。反映在城市風景題材是就是美化的家園。藝術史上用一個很重要的詞匯概括,即“如畫”。
代表人物主要是尼德蘭畫家,即今天的比利時荷蘭一帶。如楊·凡·霍延(Jan van Goyen)的《河畔風車》,還有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的《向阿波羅獻祭場面的風景》。
城市風景畫的繁榮時期是之后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帶著工具外出寫生,風景題材變得稍顯隨意,因為光影才是當時畫家們思考的因素,由此,巴黎的大街、教堂等方方面面的城市風貌都成為畫家筆下的素材。這一時期,城市風景畫的主題不再完全追求如畫,可以說保留了烏托邦思想的影子。異托邦是哲學家福柯提出的。為標志另類空間的特性,他發明了一個與“烏托邦”不同的新詞,即“異托邦”。福柯說過,“烏托邦”是一個在世界上并不真實存在的地方,但嚴異托邦”不是。既然是存在的,對異托邦的概念解釋就會比較寬泛。它就是在同一真實空間中同時包含著自相矛盾或自相沖突的幾個不同空間,這幾個不同空間即可以是能被觀察到的,也可能看不見但被想象出來。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個不構成異托邦的文化。異托邦有權力將幾個相互間不能并存的空間和場地并置為一個真實的地方。
二十世紀異彩紛呈的繪畫流派激發了畫家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城市風景畫的表現形式富含異托邦的思想。我主要談三類不同的西方異托邦空間,即束縛壓抑的、魔幻又現實的和虛幻和諧的。
第一種的代表如基里科的城市——《一條街道的神秘與由于》,這是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街道,但是情景又似存在在一部影片中。畫面中的陰影恰到好處地平分了街道,與此同時,也把兩個人物,一個光明中的女孩和暗處的男子顯現出來。明暗和人物都造成了矛盾沖突的不穩定感,兩個不同的空間又統一在一個臆造的畫面空間中。
第二種如洛佩斯的畫風在20世紀60年代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他的城市風景畫十分細膩,但同時高明度的灰色調,又把觀看者帶入一個感覺真實又仿佛在夢境的空間。他畫作的另一個特點是未完成感覺的銜接,如灰蒙蒙的城市背景下,一組橙灰色的不細致的人體,兩種看似不相干的空間制造了色彩上和情感上的沖突。
第三種如彼得。多依格用多樣的手法描繪了夢幻的城市,色彩秩序又近于荒誕。如他的經典意象一小船,將畫面中它所處的空間與其他景物隔離開來,形成新的統一的秩序。
對中國藝術家來說,城市風景畫這一概念是科學家錢學森在1992年率先提出的,源于他在《美術》雜志上一封信。當代中國藝術家順應時代潮流,創造了獨特的異托邦形式。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如杜海軍的《城市樂章》。畫面中分離的小窗戶代表的是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不同空間的有機組合。藝術家探索的正是不同空間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
其實無論是中國和西方藝術家,他們的異托邦城市風景畫,除了題材選擇的典型性和主動構建個人繪畫語言,都特別關注城市人心理狀態的表達,這也是當代繪畫的大趨勢。
針對這一現象,本人曾經繪畫中的探索主題為“烏托邦和異托邦的城市風景畫”。首先物象是意大利的城市,來意大利之前這也是我的夢想世界,即虛幻的烏托邦空間。烏托邦也是西方城市風景畫作為二十世紀前的重要主題,但當今西方的世界頻頻出現戰爭和恐襲,所以烏托邦寄托了對和平的夢想。
異托邦是福柯提出的,他可以是由許多場地組成的關系網組成的空間,異托邦包含了在一個真實的空間里被文化創造出來,但同時又是虛幻的東西,即它并不是你所認為它是的東西。世界不只存在一種文化,多元文化的情形就是異托邦。在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中,不同時代所處的每一個相對不變的社會就是一個“異托邦”,因為從另一個社會的眼光看,這個社會發生作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在我的畫中,場地就是畫中的點,即不同空間的關系網。我畫的城市不是我的城市,這個城市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文化,是虛幻的空間。畫中所使用的相互分離的形狀意為人們無法從未知空間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畫面黑白顏色的強烈對比也加強了異域文化給我帶來的沖突感。對大環境來說,這種沖突還因為我想表現當今社會兩個文化之間的沖突導致的戰爭、恐襲和災難。
總之,烏托邦和異托邦代表了城市風景繪畫的情感和空間表現,對于研究藝術史脈絡和創作都具有很強的脈絡性和邏輯性。
參考文獻:
[1]李嬋.當代青年畫家城市風景油畫創作研究.知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