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雯晶 周豐琪
摘要:本文以綠腰舞為切入點,梳理由唐代經五代十國至宋代以來綠腰舞的發展脈絡,分析綠腰舞在樂器使用、舞蹈服飾、舞者體態、舞蹈風格等方面的擅變過程,探討綠腰舞擅變的客觀因素和內在動力,為進一步研究唐至宋代樂舞的發展狀況打下基礎。
關鍵詞:綠腰舞;五代十國;擅變過程
中圖分類號:K2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49-03
一、前言
唐代是詩歌樂舞鼎盛的時代,經濟的繁榮給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使得在盛唐時期整個藝術門類已經具備了相當完整的體系,舞蹈藝術也以其獨立性的形式而存在,其間所孕育出舞蹈的種類之多、樣貌之全皆為歷代所不可企及。繼唐末安史之亂后,中國進入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個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此時北方一直戰亂不斷,經濟發展落后,人口大量南遷,南方開始逐漸替代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樂舞活動在南方仍然十分盛行,并呈現出新的特點。進入宋代之后,整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政治、經濟的新局勢、新變化導致樂舞藝術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方向。本文以軟舞的代表性舞蹈“綠腰”為切入點,通過梳理唐代至宋代綠腰舞的發展脈絡,研究綠腰舞的擅變過程,探討綠腰舞擅變原因,為進一步研究唐至宋代樂舞的發展狀況打下基礎。
二、綠腰舞的發展脈絡
唐代的樂舞活動滲透于社會的各階層,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動作特征和風格,可分為“健舞”和“軟舞”,綠腰就屬于軟舞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在宮廷和民間流傳極廣,深受各個階級的喜愛。至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地區《韓熙載夜宴圖》中有過綠腰舞的記錄。到了宋代,綠腰舞繼承了唐代綠腰舞袖的動律,刪減了慢舞的部分,更加著重女子的婉柔、媚美,開始向世俗化的審美情趣轉變。
(一)輕盈靈動的唐代綠腰舞
綠腰是初唐時期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胡樂之一,別名繁多,據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一條云:“綠腰本錄要也。樂工進曲,上令錄其要者”;白居易詩《聽歌六絕句內樂》記載:“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試知樂世聲聲樂,老病殘軀未免愁”(注云:“樂世一名六么勺;白居易《楊柳枝》云:“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由此可知,錄要、樂世、六么在唐代都統稱為綠腰。
唐代綠腰舞的主奏樂器是琵琶,白居易的《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是描繪樂妓演奏琵琶曲高超技藝的名篇佳句。唐代王建《宮詞》中記載:“琵琶先抹六么頭,小管丁寧側調愁”,說的是綠腰舞表演是以琵琶演奏起頭的。
唐代綠腰舞姿柔曼婉暢,多運用了舞巾,風帶,長袖以及腰肢的軟工,總體風格上呈現了輕盈靈動之美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據李群玉所作《長沙九日等東樓觀舞》記載:“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纻。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盼,修據欲溯空。唯恐捉不住,飛去逐驚鴻”的記載,綠腰舞者肢體動作隨音樂時緩時快,慢舞時,動作變化多端中又連綿不絕,優美而不失韻味,雅致而又娛樂;快舞時,又快如驚鴻一般,似受到什么聲響的驚動,展翅而飛,急流如瀑一瀉千里。唐代綠腰舞往往是在快舞的最高潮中結束,充分展現舞者高超的技藝,帶給觀眾輕盈靈動的視覺享受和極具震撼的藝術美感。
(二)宴饗娛樂的五代十國綠腰舞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據《韓熙載夜宴圖》后跋的記載:“后主屢欲相之,聞其猱雜即罷,常與太常博士陳致雍、門生舒雅、紫微朱銑、狀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家明會飲。李之妹按胡琴,公為擊鼓,女妓王屋山舞六么”,可以確定畫中描繪的就是歌姬表演綠腰舞的場景,是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重要的依據。
《韓熙載夜宴圖》以長卷形式從右至左分成聽樂、觀舞、休息、輕吹、送客這五個場景,其中第二段“觀舞”場景,展現的就是綠腰舞表演的場景,畫中韓熙載身穿淺色黃袍挽袖執糙敲擊揭鼓,以鼓手的形式出現,在一旁擊鼓助興帶領賓客一起歡暢,舞者王屋山身穿窄袖長身的天藍色舞服舞綠腰,背對觀眾,從右肩上側過半個面來,右足微抬正要下踏,兩手正要從身后分開,窄長的衣袖飄舞起來。在這一場景中,舞者王屋山的舞蹈體態中的頭、胯、腳在空間上已經形成了三維立體式結構,是“三道彎”體態的雛形。
此外,與唐代其它仕女圖不同,《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王屋山等歌姬的形象均比唐代女性體態更加婀娜多姿、趨向纖細之美;與男性造型相比又呈現出“男大女小”的特點,體現了儒家禮教中“男尊女卑”的深意,這都表明五代時期綠腰舞出現了新的特點。
(三)綺麗柔媚的宋代綠腰舞
隨著唐王朝的覆滅,五代十國的紛爭,鼎盛的舞蹈藝術也慢慢走向低迷,宋代統一疆土后,綠腰舞雖然不再有類似貞觀之治時期的繁盛,但也獲得了新的發展,由多為達官貴人娛樂轉向在民間廣泛流傳。宋代梅堯臣的《莫登樓》中記載:“腰鼓百面紅臂,先打六么后梁州。棚簾夾道多天柔,鮮衣壯仆獰髭虬”,反映了當時眾多百姓夾道觀看綠腰舞的盛大場面。
與唐代不同,宋代綠腰舞的風格更趨向綺麗柔媚。梅堯臣權見王氏書》中記載:“先觀雍姬舞六么,妍葩發艷春風搖”,描繪舞姬體態優美,宛如嬌艷的花朵在春風中搖曳。北宋何郯《無題詩》中記載:“按徹梁州更六么,西臺御史惜妖嬈。從今改作王宮柳,舞盡春風萬千條”,又將綠腰的舞姿比喻成春風中搖擺的柳條。宋代詞人黃時龍《虞美人》云:“卷簾人出身如燕,燭底粉妝明艷。揭鼓初催按六么。無限春嬌都上、舞裙腰。畫堂深窈親曾見,宛轉楚波如怨。小立花心曲未終。一把柳絲無力、倚東風”,無論是“無限春嬌都上、舞裙腰”,抑或是“一把柳絲無力、倚東風”,都將宋代綠腰舞的“柔婉嫵媚咳創畫得淋漓盡致。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綠腰舞的主要樂器不再是琵琶,而是揭鼓,無論是《莫登樓》“腰鼓百面紅臂”,還是《虞美人》“羯鼓初催按六么”的記載,都反映出鼓曲伴奏的綠腰舞是宋代新出現的形態。
三、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的擅變特點
承唐啟宋的五代十國時期,是唐宋綠腰舞的擅變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不論是在綠腰舞的演奏樂器、舞蹈服飾、舞者體態,還是在舞蹈風格上,都對綠腰的擅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羯鼓出現在綠腰舞的表演中
唐代綠腰舞的主要演奏樂器是琵琶,至宋揭鼓表演的形式替代了琵琶,在從“琵琶先抹六么頭”到“揭鼓初催按六么”的轉變過程中,其中關鍵的一環是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中首次出現揭鼓的記載。
《韓熙載夜宴圖》長卷的第一個場景“聽樂”,描繪的就是韓熙載與賓客聽琵琶彈奏的場景,緊接著第二個場景“觀舞”,韓熙載一旁擊鼓助興,為王屋山表演綠腰舞伴奏,場景的最左邊還有一名女子肩托著琵琶,像是準備離開客廳,引向下一個場景。《韓熙載夜宴圖》后跋‘李之妹按胡琴,公為擊鼓,女妓王屋山舞六么”,更是直接記錄了琵琶、揭鼓同時為綠腰舞伴奏的場景,這也是當前關于揭鼓出現在綠腰舞表演中的首次記載。由此可以推論,宋代揭鼓逐漸取代唐代琵琶伴奏綠腰舞的起源在五代十國時期。
(二)束身短裙的舞蹈服飾
唐代綠腰舞蹈服飾從輝煌華麗轉向宋代舞蹈服飾典型的“窄、瘦、長、奇”的特征,五代十國時期是其重要的轉折點。盛唐時期,舞者的長裙不斷加長,從最初的托曳數寸至拖地長四五尺,除此以外唐代女性還將裙腰系束在胸上為時尚,使裙子在視覺效果上顯的更長,據唐代李壽石槨出土的線刻綠腰樂舞圖刻可以看出,其女伎身著窄長袖內衣,外套是方領寬袖襦,束著拖地的長裙,穿長袖寬襖。
而《韓熙載夜宴圖》中王屋山的舞蹈服飾與之不同,畫中王屋山身著圓領、淡藍色窄袖長衫,其長裙的尺寸較短,局部腰線的位置明顯降低,并沒有唐代長袖、長裙的特征,而是開始傾向于表現修長清瘦的清秀柔美之風。王屋山作為當時聞名歌姬,深受韓熙載的喜愛,在韓熙載大宴賓客時進行表演,服飾必然是精心準備的,表明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的服飾已經開始轉向清潤之風,向宋代女性儒雅的舞蹈服飾過渡。
(三)纖麗清雅的舞者形象
唐代舞者普遍的體態特征是‘曲眉豐頰,肌勝于骨”,據莫高窟112窟中唐代《觀無量壽經變中反彈琵琶樂舞》中描繪的就是舞者雍容豐滿的體態造型,唐代綠腰舞的舞者體態特征也小例外,據李壽石槨內壁的樂舞圖記載,其舞者體態展示的也是“濃麗豐肥之態,o
雖然《韓熙載夜宴圖》中刻畫的女性面型比較圓潤,但較之唐代已經明顯拉長,且女性身材比唐代女性更加修長,而王屋山的形象也比唐代舞者更加清瘦秀麗,從舞姿上看,雖然延續了唐代“S”型曲線美感,但已經與唐代豐滿富麗之美拉開一定距離,其中女性腰部更趨向纖細之美。總體而言,通過《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刻畫,表明五代時期可以說是從唐代舞者豐肥富麗發展至宋代舞者形象纖細、瘦弱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四)表演風格逐漸轉向世俗化
唐代綠腰舞雖然也展現女子曲線之美,但舞蹈快慢兼之,重點突出“凌亂雪縈風,,和“飛去逐驚鴻”的急舞,往往體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奮發精神。至宋代,眾多描寫綠腰舞的詩句,重點都在突出舞者的婉柔、嫵媚之美,說明宋代綠腰舞向世俗化審美轉變。
《韓熙載夜宴圖》記載的“觀舞勺易景中,王屋山身穿藍色舞衣,隨著鼓樂翩翩起舞,賓客們或雙手擊拍,或視王屋山跳舞,觀眾之中一名叫慧明的僧人將目光從王屋山身上移開到別處,表現出僧人在這種場合中有所禁忌的尷尬之狀。由此不難推斷,王屋山當時表演的綠腰舞,也一定是挑逗暖昧、柔婉嫵媚的。整個《韓熙載夜宴圖》的主題也是表現南唐大臣放縱不羈的夜宴生活,在“輕吹”場景中,描繪了韓熙載袒胸露腹坐在椅子上欣賞美人的情景,猶顯狂放之態;在“送別”場景中,賓客與侍女之間接觸變得更加親密,有的勾肩搭背,有的相互拉手,男女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暖昧。此外,這種柔媚艷麗的風氣在五代十國時期其他藝術門類中也有體現,例如南唐詞“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中的描寫,辭藻艷麗、多情嫵媚,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世俗化審美風氣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對宋代表演風格轉變產生深遠影響。
四、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嬗變的原因
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在沿襲唐代綠腰舞形態特征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轉變,根本原因是動亂的外部環境導致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發生根本轉變,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開始偏離唐代的發展軌道,向新的方向前進,并最終影響和奠定了宋代綠腰舞的發展航向。
(一)戰亂導致經濟文化中心南移
晚唐和五代時期,南方地區較為安定,君王重視生產,發展出若干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二次人口南遷的高潮,約有250萬北方民眾定居南方,替南方帶來大批的勞動力及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優秀的藝術人才和文人士子,使得文化中心由北向南遷移,南唐元宗據此得出:“自古江北文士,不及江南眾多”。而此時,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受到戰亂的嚴重破壞,樂器和樂工損失殆盡,《舊唐書》記載“安史之亂,京都為墟。器之與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漸多紙繆。逮乎黃巢之余,工器都盡,購募不獲,文記亦亡。”
至此,南方逐漸取代北方地區,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宋代時期。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必然導致原本南方地區“非主流”的文化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主流文化。這就不難理解,唐代綠腰舞發展至五代十國時期,出現了諸多的轉變,并且深刻地影響著宋代綠腰舞的發展。
(二)士族階級耽于享樂
五代十國連年兵火,政權頻易,政治黑暗,在社會動蕩陰影的籠罩下,士族階層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代消磨盡他們的意志,造就了他們頹唐的心理,出現了玩世不恭,自暴自棄的現象,往往耽于享樂,及時行樂之風盛行。在這種社會風氣下,統治階級大多行為放縱而不守禮法,終日征歌逐舞、以聲自娛,追求感官享受。
據什國春秋》記載:“李煜在國,微行娼家,遇一僧張席,煜遂為不速之客。僧酒令謳吟吹彈莫不高,了見煜明俊醖籍,氣合相愛重歡可見,做為君主李煌“氣合相愛重”的不是治國的能臣,不是善戰的將軍,而是“吟吹彈莫不高”者,可見南唐地區統治者對于音樂的沉迷。
五代十國時期及時行樂思想,導致在詩、樂、舞中體現出綺麗柔媚的世俗化審美情趣,例如馮延巳的《莫思歸》:“花滿名園酒滿殤,且開笑口對﨔芳。秋千風煖鸞釵礼,綺陌春深翠袖香。莫惜黃金貴,日日須教貰酒嘗”,徐鉉的《拋球樂》:“歌舞送飛球,金觥碧玉籌。管弦桃李月,簾幕鳳凰樓。一笑千場醉,浮生任白頭”,描寫的都是士人階級縱情享樂、醉生夢死的場景。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生活自然不會嚴肅,在尋歡作樂中沉迷于凸顯女性柔媚的樂舞中,這也是綠腰舞的表演風格出現世俗化的改變的重要原因。
(三)維護階級統治的儒學興起
唐代社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儒釋道三教合一,社會上下體現的是“和”的氣象。進入五代‘禮崩樂壞,文獻俱亡”,統治者為改變社會風氣、維護階級統治,從而開始提倡儒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美學觀點開始確立,“清麗”“淡雅”取代“華貴”“豐滿”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五代十國時期,儒學興起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統治者們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確立綱常倫理,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重用儒者,大力提倡科舉制。以南唐為例,李異立國之初,便行貢舉之制,將儒家經典列為考試的主要內容。據《十國春秋》記載:“議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經義、法律取士,鍇恥之,杜門不求仕進”,如此重用儒吏,形成了龐大的儒者隊伍,在他們的表率影響下,南唐社會儒家思想蔚然成風,并促南唐人社會經濟長足發展,文化藝術興旺繁榮。另一方面大興教育之風,書院學館遍布江南各地,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均有普及,據馬令《南唐書》記載:“學校者,國家之矩范,人倫之大本也。唐末大亂,干戈相尋,而橋門壁水鞠為茂草,馴至五代,儒風不競,其來久矣。南唐跨有江淮,鳩集典墳,特置學官,濱秦淮開國子監,復有廬山國學,其徒各下數百。所統州縣往往有學”,可見學校密布,教育之風鼎盛。
而《韓熙載夜宴圖》正是五代十國時期崇儒之風、儒家的美學觀點確立的重要證據,畫中圖像多是男大女小,地位越高、形象越大,體現了尊卑之分,強調倫理秩序;畫中女性多身姿纖細,服飾樸素同樣表現出內斂儒雅之風,也正是在這種美學觀點下,綠腰舞者形象“纖麗清雅”,舞蹈服飾“樸素淡雅”成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結語
綜上所述,承唐啟宋的五代十國時期,是唐宋綠腰舞的嬗變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不論是在綠腰舞的演奏樂器、舞蹈服飾、舞者體態,還是在舞蹈風格上,都對綠腰舞的嬗變產生重要影響。由于戰亂,南方逐漸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及時行樂之風和重孺興學之風盛行,導致五代十國時期綠腰舞偏離了唐代的發展方問,開始沿著纖麗清雅、綺麗柔媚的審美情趣逐漸走向世俗化,并最終奠定了宋代綠腰舞的發展軌跡,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綠腰舞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紜牘.承唐啟宋的五代燕樂——以馮暉墓樂舞圖像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2015(11).
[2]周濤.從花蕊夫人《宮詞》透視蜀地宮廷文化[J].四川戲劇,2004.
[3]李曉君.論《六么》[D].樂府學,2014(02).
[4]張晗.《綠腰》考證[J].文學界,2011.
[5]龐潁.《韓熙載夜宴圖》中女性形象的藝術表現研究[J].文學界,2011.
[6]吳任臣.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李曉龍.五代十國時期音樂及其文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8]薛居正.舊五代史·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