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飛

福建泉州府文廟夫子泉茶館,演員在表演南音 ( 姜克紅/ 攝)
南音的傳播之廣,去一趟泉州才能知道。
無論是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燕尾脊古厝,還是現代城市特征鮮明的住宅區和公園,無論是泉州市區,還是周邊的晉江,幽深輕緩的南音唱腔和絲竹之聲總是不絕于耳。
南音興于唐代,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有“中國音樂的活化石”之稱。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年時光流轉,南音在泉州起勢、傳承、走入他鄉,至今仍生機勃勃,其奧秘與泉州的精神和氣質息息相關。
泉州曾是馬可·波羅筆下“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刺桐港。元二十八年,馬可·波羅護送闊闊真公主出嫁波斯伊兒汗國,龐大的船隊正是從泉州港出海。
“漲海聲中萬國商”,伴隨著商貿往來與歷史變遷,多元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南音,就是中原文化衣冠南渡并與閩南地方音樂融合的結晶,也是泉州千年文化脈絡延續至今的鮮活典范。
南音用閩南語演唱,傳統上多以五人形式表演,一人居中執拍板而唱,四人分坐兩邊,演奏南琵琶、洞簫、二弦和三弦。
“我從小就知道南音。”國家級南音傳承人蘇詩詠生于1946年,在她的記憶里,泉州街頭巷尾幾乎人人都會唱南音。憑著熱愛,15歲時,蘇詩詠考入剛成立的泉州民間樂團(后更名為泉州南音樂團),成為第一批南音學員。
當時團里師生不到30人,學員們勁頭十足,每天清早到文廟明倫堂外的水池旁練聲。學了近兩年,蘇詩詠開始在明倫堂登臺演出,并到廈門、漳州等閩南各地交流。
上世紀70年代,泉州民間樂團被解散。表演南音、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等音樂劇種的團員被重新分配了工作,蘇詩詠被分到了醫藥公司。但“總有人偷偷唱,不分男女老少”。蘇詩詠回憶。
國家一級演奏員、省級南音傳承人王大浩對此也印象深刻。1964年出生的他,幼時常在自家經營的樂器店里看到客人自彈自唱。也有五六人相約,在中山路騎樓一處不起眼的房間里相聚而奏,以隱秘的方式找尋生活樂趣。
歷史的動蕩切斷不了南音的根脈。1979年泉州南音樂團復建,王大浩作為第一批學員加入樂團,演奏洞簫。
“南音是閩南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一種儀式感。”王大浩說,“泉州人辦滿月酒、生日宴、婚宴、喪事,從生到死都要唱南音。”陳銘偉是晉江南音藝術團團長,每周六,他都會帶著一群年輕人,來到晉江老城中心表演南音。陳銘偉介紹,現在晉江大約有220個大大小小的南音社團。南音在這里代代傳承,成了當地人的流行音樂。
泉州南音傳唱至今,離不開民間鄉鄰互助精神的滋養。
“南音不談錢,以情感來‘交易。”在王大浩看來,南音自有其高貴的文化氣質,愛好者以弦友相稱。他教了多年南音,從不收學生費用,這在南音師徒傳授中是常態。
蔡雅藝是王大浩的眾多學生之一。“80后”的她生于南音世家,作為傳承人多年從事南音的民間傳播推廣工作。蔡雅藝認為,鄉賢樂捐的風俗習慣,是南音在民間以社團形式傳唱至今的重要經濟來源和情感支撐。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南音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遠達歐美。改革開放后,南音成為泉州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1981年,第一屆國際南音大會唱在泉州舉辦,吸引了來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參與。如今,泉州成為國際權威的南音大會唱舉辦地,先后舉辦過十二屆大會唱。
“當時人山人海,各路記者全到了,臺下密密麻麻全是照相機。”王大浩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許多華僑開始了解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轉變。”
1983年,在時任泉州市長王今生的登門邀請下,昔日南音界“臺柱子”之一蘇詩詠復出,從事南音教學工作和交流演出。而后,在海外南音社團的邀請下,蘇詩詠開啟了遠渡重洋的教學生活,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一待就是二十年。
獨在異國他鄉,蘇詩詠與當地華僑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們學南音的熱情讓我很感動。”
陳銘偉講述了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次在馬來西亞演出,一位老華僑在臺下看得滿眼熱淚,專門來到后臺對團員們說:“我已經十年沒回到家鄉了,謝謝你們,今天讓我聽到了小時候媽媽哄我睡覺時唱的歌曲。”
“那一刻,我堅定了繼續從事南音表演的決心。”陳銘偉說,“南音能夠撫慰人心。”
“南音不談錢,以情感來‘交易。”
2019年新年伊始,一場“南音快閃”在泉州上演。來自泉州市各小學的180余名南音小樂手,齊聚府文廟廣場,向市民們展現千年古樂的獨特魅力。
對文脈的傳承和重視,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自覺。
早在1989年,泉州市中小學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就開始了“南音進課堂”的探索。南音以興趣小組、學校藝術團、專業課的形式,配合一年一度的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在青少年心中早早埋下了一粒種子。
在專業化教學方面,泉州藝術學校開設了南音班,培養專業表演者;泉州師范學院則設立了南音專業,培養專業教學人才。這些路徑讓有興趣和天賦的青年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方向。
國家一級演員莊麗芬畢業于泉州藝術學校,如今是泉州南音樂團的“臺柱子”,兩次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她的同學蔡雅藝則創辦了南音推廣平臺,在泉州、廈門、北京、上海等城市開設公益課程并演出,吸引了全國文藝愛好者的關注。
“南音進課堂30年,培養了大批人才,南音傳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王大浩在泉州多所院校教課,授課對象下至初中生,上到碩士生,對此深有體會。
南音曲目浩瀚達幾千首,泉州實施“南音記錄工程”,開辦泉州南音網,出版有聲書籍,翻錄黑膠老唱片里的南音歷史唱段并整理曲譜,在聲音保留上進行了活態傳承。
在內容創新上,泉州南音樂團、晉江市南音藝術團等正在做有趣的嘗試:或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或引入現代舞臺設計元素,或用唐詩宋詞譜寫新曲……如曲目《靜夜思》《將進酒》,古典元素的融入和恰如其分的演繹,吸引了很多觀眾。
所有的創新依然扎根傳統,以不破壞南音本身的藝術魅力為前提。在泉州這片安穩富饒的土地上,總能讓人靜下心來去品味舒緩典雅的南音深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