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
摘要:我國聲樂藝術事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背后也隱藏著一些問題:聲樂學習過分強調技術能力,單純或主要以技術為標準來判定演唱的優劣,給聲樂事業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在這種情況下,對聲樂非技術問題的重視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歌唱姿態、歌唱情緒、對聲音條件的正確認識方面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歌唱姿態;歌唱情緒;聲音條件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76-01
一、前言
近年來各式各樣聲樂比賽的興起,我國聲樂人才輩出,給聲樂藝術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在這良好局面的下面也隱藏著一些問題,產生了單純或主要以技術為標準來判定演唱的優劣的現象。因此,加深對聲樂學習中非技術問題的理解,并對其進行總結和研究是很必要的。
二、要重視歌唱的姿態
聲樂藝術是視聽藝術,所以除了有美好的聲音,演唱者也需要有優美的姿態。歌唱的姿勢包括姿勢與神態兩部分,姿勢指歌唱者的身體形象;神態指歌唱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歌唱姿態是歌唱的物質準備,與正確的歌唱發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正確的歌唱姿態,就是身體自然直立,雙手自然下垂,雙腳稍分開站穩;保持臀部上體狀態,腰部挺立,小腹收縮,以便形成氣息的對抗;舒展后背,挺胸,擴大胸廓;下領微收,脖子挺直但不僵,以便于后咽壁的挺立;脖子、后背、腰在一條直線上,使氣息暢通。任何時候都要處在“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狀態之中。
從歌唱神態來講,就是需要歌唱者用眼神和面部表情,將情感傳遞給觀眾,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做到心態輕松自信,精神飽滿;目光熱情集中,既要表現出對觀眾的尊重,又要隨歌曲內容、表達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動作要根據歌曲情感的需要恰到好處,不可做作。優美的姿態既能美化聲音形象,又可以給演唱者的演唱錦上添花。在聲樂學習中,不但要學習發聲技巧,還要養成良好的歌唱姿態,向著形神合一的境界努力。
三、要重視歌唱情緒的調控
美籍華人音樂家趙梅伯先生在論述音色時曾這樣寫道:“在喜悅、希望、快樂、愛情的情況下,音色是光明的;在悲痛、失望、憂傷的情況下,音色是暗淡的。”趙先生的這段話里表達了歌唱的情緒感覺與歌唱音樂感覺之間客觀存在的因果關系。優美動人的歌聲不僅反映出歌唱者生理條件的優勢,更反映出他良好的歌唱情緒。積極、主動的歌唱情緒是唱好歌的前提。
情緒感覺對歌唱姿勢、呼吸以及相應的發聲、咬字、共鳴器官起著制約、調動的作用。積極的情緒能調動生理結構發出優美的、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歌唱;當歌唱者心理狀態不穩定,緊張、缺乏自信、或是短暫的分心都會導致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好的情緒是學習成敗的關鍵。
內向型性格的學習者往往內在感情豐富,卻不善于表達和抒發,常表現為害羞、退縮、缺少勇氣;外向型性格的學習者雖表現出靈活多變、思維敏捷,善于抒發和表現感情,但容易出現情緒不夠穩定,盲目沖動的狀況。因此,要有意識地培養歌唱者的情緒控制能力,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性格優勢,既能在歌唱中投入全部的熱情,又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力求演唱按照要求進行,防止失誤的發生。
四、要正視自己的聲音條件
聲樂學習看不見摸不著,表面看來是一種感覺教學,實際上它是一門科學。每一個人就是一件樂器,人人都是獨特的。因此,要了解歌唱者的生理狀況,從而更好地去挖掘它、培養它和發展它,最終做到因材施教,客觀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活動。
然而,在學習中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歌者對自己的聲音條件并沒有客觀、正確的認識,而是憑自己的愛好演唱或是覺得自已是某一個聲部,就強制自己如此去唱;還常常以聲音的“亮”、“高”作為評價標準,一味地往亮里唱,往高里唱,以至于毀壞嗓子,更有甚者把具有很好的低音條件看作聲音條件差,不具備演唱條件,從而喪失學唱的信心。因此,準確判斷聲音條件,明確聲部劃分尤為重要,應該在學習加以重視。
對于初學者,可以借助聽覺以及肌體感覺的變化來認識自己的聲音,明確唱得舒服就是最好的檢驗標準,不要人云亦云,趕潮流,只唱符合自己水平的作品,不貪大,不求多,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聲樂學習。如果已經習慣以某種聲音來演唱,這個時候不要強行做出改變,可以借助嗓音檢查,了解自身發聲器官的生理結構特點,慢慢改變自己的認識,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甚至艱苦的過程,要有耐心。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聲樂藝術帶給人們的不僅僅只是聽覺上的享受,更多的還有視覺上、藝術上的享受。這就要求所有的歌唱者在注重聲樂技術以外,更要注意一些聲音訓練相輔相成的非技術問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不斷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歌聲更動聽。
參考文獻
[1]喬新國.論歌唱姿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4).
[2]杜偉祥.論歌唱中的情緒[J].黃河之聲,2008(11).
[2]郭淑珍.聲部確定及其訓練的科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