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瑩
摘要:演唱者需挖掘作品本身的內涵,運用演唱技能,力爭最細膩的表現出作品的魅力,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和對音樂的理解,提升自身演唱的感悟力和能力。
關鍵詞:青藏高原;在那東山頂上;阿拉里喲;歌與唱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89-01
歌唱演員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和對音樂的理解,詮釋出作曲家獨特的美的本質、美的規律、美感和藝術特性,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一、從作品《青藏高原》的演唱談起
聲樂是一門講究技藝和情感相融合的藝術,聲音、語言是手段,把歌曲的情趣或情感通過演唱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是對每位聲樂學習者地考驗。在我學習聲樂過程中,張千一老師所創作的聲樂作品總是讓我回味無窮,張千一作為一位高產量的作曲家,他的創作領域廣泛(涉及聲樂、器樂作品)且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在不同類型作品的風格上,無論是西方經典的交響樂、歌劇,還是當代的聲樂、電影電視劇配樂,他都能非常嫻熟的把握,并給予獨特的音樂魅力。
《青藏高原》是一首大眾熟知的聲樂作品是為90年代中期一部謳歌西藏建設而付出了畢生精力和青春的凡代人的電視劇《天路》而作,它贊頌了解放軍兩代官兵修筑青藏鐵路的業績和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作曲家張干一通過極為高亢的旋律和圣潔、莊嚴的感情基調,寫出了這首容納豐富聲樂技巧,而又和藝術完美融合的藏族風味的作品。
青藏高原是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她的旋律如巍巍青藏高原,高亢挺拔,又滿是熱烈的情感。歌曲常用音區高,跨度大,特別是前面的引子和尾聲部分運用較高的音域來充分表現世界屋脊的神秘和莊嚴。同時這個作品也是一首融入了通俗味道但卻是極為有著民族音樂風格的作品
我也唱過這首作品,很喜歡這首作品婉轉悠揚的旋律,更喜歡這和作品給人帶來心靈上的一種純潔的升華。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我運用了民族唱法的通道,利用聽起來是真聲效果而其實是高位置的混聲來演唱的,這樣不僅僅音色好聽(音響效果高亢嘹亮)而且聲音更具穿透力,這對于演唱者本身來說更可以延長其嗓音的青春生命力。共鳴是演唱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技巧,直接影響著歌曲的表現力。我將真假聲巧妙分工,讓真假聲各顯長處。開頭的引子非常的高亢嘹亮,瞬間可以把聽眾帶入雪域高原般的空間,讓人非常的凝神。由于旋律的高低、強弱不同,使用共鳴腔體的部位和比例也有所不同。歌曲在經過如破云沖破天際的引子之后,歌曲進入了低音區,低音區非常考驗演唱者的真聲控制能力,隨著音高上升,逐漸摻入假聲,這種參雜要不留痕跡,讓聽起來是毫不費力氣的,最終假聲與真聲融合在一起。即使是融合依然可以聽見真聲有力量的音質,平穩而寬闊,明亮的金屬音效,平穩呼吸,讓氣息跟著旋律做出相應的反應但不是去控制。可見要想游刃有余的把各種技巧相結合,運氣要均勻、聲帶主體要有均勻彈性振動,才能夠呈現真聲泛音效果。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巨大的音響,頭腔、口腔、胸腔所產生的共鳴能夠形成整體共鳴,從而實現歌唱的色彩統一。在演唱這個作品之前,我還借鑒了李娜對此作品演唱時候的發聲技術。李娜在此歌中的唱法并不是純真聲的藏族山歌唱法,而是用氣息深,喉頭較為穩定、到中高聲區以上逐步滲入假聲,直至小字2組的B完全用假聲的唱法。也正是通過演唱這首作品,也讓我學會了在演唱所謂帶有通俗色彩和民族風格的作品時候,應該用何方法來演唱才可以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歌與唱的思考
通過演唱和體會這幾首極具代表性的聲樂作品,探討歌與唱的關系,“聲樂作品內容與歌唱技巧的有機結合是成功的演唱不可或缺的,而這二者的完美結合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的偽了避免對作品的“斷章取義,,和“見詞生情”,歌唱者應該將作曲家的情感極其創作動機與歌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有機的結合起來,才可以更加準確地完成其作品的演唱。
聲樂作品內容與歌唱技巧的有機結合是成功的演唱不可或缺的,而歌與唱二者的完美結合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聲樂學習和訓練過程中,就能喂持從聲樂作品出發來學習歌唱技巧,再把歌唱技術有機的融入到聲樂作品的演唱之中第一,用聲音表現聲樂作品第二,用聲樂技能調整出作品需要的人聲,從而是二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只有這樣才可以用歌聲打動觀眾,相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妙更動聽的歌聲。
參考文獻:
[1]夏艷洲.會意于舞、融情于曲——由大型樂舞詩<大唐賦>看張千一舞蹈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2008(08).
[2]錢仁平.從“北方森林”到“青藏高原”到……——關于張千一的音樂創作[J].音樂愛好者,2003(08).
[3]張千一.張千一主要作品年表[J].人民青樂,2008(08).
[4]巴義爾.張千一:放歌高原眷戀大地[J].中國民族,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