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 孫其昂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體系進行了深刻闡述,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也在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黨員作為社區中具有較高政治覺悟與公眾參與能力的先進主體,理應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一、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現實意義
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是對于社會治理體系變遷的時代呼應,同時也是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旨歸。
社會治理體系變遷的時代呼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大致經歷了計劃管理、社會管理、社會治理三個階段。社會治理體系的不同造就了相異的社區治理形態,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也各有特點。計劃經濟時期,計劃管理下的政府是全能型政府,行政權支配社會,社會治理以單位為重心。此時黨員依賴單位生存,在社區治理中充當政府的“助手”。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區別于計劃管理模式的社會管理模式開始發展,黨員開始被納入社區管理的主體范圍,政府開始構建黨員參與社區管理的相關平臺。黨員的參與空間開始擴大,但政府主導的治理格局并未改變。隨著社會的持續性發展,社會管理模式開始暴露出種種不足和弊端。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是對于社會管理的優化升級,黨員參與空間不斷拓展,黨員參與方式更為民主,黨員參與更加強調制度建設。隨著社會治理體系的變遷,黨員逐漸從外部滲透入社區治理的各個領域,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現實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的堅強戰斗堡壘,加強社區黨建、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是在基層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就社區黨建而言,發揮社區黨員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至關重要。在社區治理中,黨員必須恪守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引領社區風氣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對于基層社區黨建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大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基層黨建工作的豐富實踐經驗。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基層黨建勢必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積極引導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是創新黨建工作方法的重要機遇,也是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現實要求。
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旨歸。將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至基層,需要活化基層治理主體,發揮社會組織、黨員和居民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在這種治理理念指導下,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具有內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其一,可以提升社區治理效率。黨員是社區與居民之間天然的聯絡人,可以收集并反映社區治理問題,形成“社區—黨員—居民”之間的短通路。其二,可以降低社區治理成本。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使得瑣碎具體的社會治理事務不再全部堆積到上級政府,從而提升了社區治理效率。作為直接面對社區居民的治理主體,黨員可以直接或間接承接具體的社區治理事務,以避免相關事務的向上堆積。其三,可以化解社區治理風險。基層社區的構成人員復雜,多元思想和價值觀念難免發生沖撞,如果不加以監督和控制,社區極易成為群體性事件生發的溫床。黨員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是參與具體事務,更將引領社區風氣,對居民產生正面效應,可以將潛在的社會矛盾扼殺在源頭。
二、黨員參與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
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在基層社區治理以及黨員政治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在實踐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缺乏本土化治理理念的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需要實踐主體具備一定的科學理念,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同樣如此,需要在科學治理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西方社區治理經過了長期積淀,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中國社區不同于西方社區,只是“拿來主義”式的借鑒極易造成中國本土社區建設的“水土不服”。加之很多黨員對于西方社區治理理念的理解僅停留于淺表,因此黨員在參與社區治理時經常會出現不夠深入甚至無序的狀況,其根源在于缺乏本土化治理理念的指導。中國的城市社區治理需要堅持以黨的領導和社會建設思想為主導,同時借鑒西方社區的治理理念,在實踐中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社區治理理念,并用這種治理理念武裝社區黨員,使其成為社區治理的先行者。
缺少強大社區黨組織的引導。黨員參與社區治理,需要屬地黨組織進行協調與組織。但在當前的社區實踐中,社區黨組織囿于自身能力,發揮的引導作用有限。首先,社區干部隊伍力量不足,主要表現在隊伍構成的老齡化以及學歷層次偏低兩個方面。其次,治理能力不足。在社區中,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多體現為社區黨務工作者的個人能力。能力不足的社區黨組織無法在社區治理中給予黨員強而有力的引導,社區黨組織的建設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缺場。理想中的社區治理,是包含社區黨員在內的各社區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社區最困難的不是錢,而是缺少人,尤其是缺少參與的年輕黨員。社區年輕黨員普遍工作壓力較大、家庭負擔較重,參與社區治理逐漸成為這類黨員的一種負擔。而在思想層面,社區與黨員之間的互信沒有建立,不少黨員也存在著黨性不強、缺少先鋒模范意識等問題。因此,社區年輕黨員在社區治理中雖然具備各種優勢,卻因為各種原因常常在社區治理中缺場。
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主要體現在社區黨員管理制度滯后、具體操作規范缺失兩個方面。實現黨員的有效管理是使其參與社區治理的前提。但就目前大多社區采取的黨員分類管理制度來看,常出現分類標準過于繁雜或者不夠全面的問題。而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對于一些難于管理的黨員群體,社區往往存在畏難情緒,管理工作并未到位。黨員管理的缺位使得黨員在參與社區治理時受到阻礙。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操作規范的缺失則導致黨員在參與社區治理時缺乏認可。因此,需要設置具體的操作規范和制度規定,以減少由于操作不當所引發的黨群關系摩擦。
三、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對策建議
社會治理體系創新需要各社會治理主體的踴躍參與,將社區黨員納入社區治理體系并使其成為社區治理主體,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形式。
1.推進社區治理理念落地生根
不同的社區治理理念形塑不同的社區治理體系。當前學界大致梳理出“政府中心主義”“社會中心主義”以及“多元共治主義”三種治理理念。前兩種治理理念形塑下的社區治理,政府居于主導地位,無論是黨員還是其他治理主體在治理中均被忽略。“多元共治主義”則是充分調動社區中各主體參與社區治理主動性從而協同治理社區的創新理念。我國從2014年開始推廣“多元共治主義”理念,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多個場合強調基層多元主體共治的重要性。基層社區開始積極響應國家治理理念改革號召,但慣性強大的基層自治組織僅憑自身力量很難打破既有治理模式,實際貫徹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了“多元共治主義”包裝下的“政府中心主義”與“社會中心主義”。
黨員干部應當首先做出表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認識和行動上。社區治理理念同樣如此,它的落地生根關鍵在人,社區黨員干部應當率先垂范,真正把“多元共治主義”理念落實在自身的社區治理實踐中,形成“頭雁效應”,做社區治理理念踐行的先行者。社區黨員干部需要將社區治理理念細化為具體目標,切忌紙上談兵。
2.提升社區黨組織領導能力
合理的領導隊伍架構是實現社區善治的基礎。基層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和各黨支部應當實現“互通聯動”,以集中資源形成領導合力,及時把黨的意圖轉變為可操作的途徑和方式。與此同時,不斷加強各級黨組織干部的培訓。基層干部是基層的“一把手”,擁有過硬的執政能力,是其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了《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基層黨組織應當對照規劃,著力培養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專業化基層干部隊伍。
社區黨組織領導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黨組織的領導能力來源于其引領社區治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礎。合法性是指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符合外部規章制度;而合理性則需要黨組織掌握社區治理秩序主動權而獲得。黨組織要提升領導能力,一方面必須清楚知曉社區的實際運作邏輯,另一方面需要在與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互動過程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從而使黨組織獲取社區資源的支配權以鞏固自身在社區行動中的合理性,進而提升其領導能力。
3.聚焦社區黨員認同提升
以思想建設提升自我認同。提升黨員的認同感,是促成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實踐的根本。首先要加強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讓黨員認同自我身份,強化黨員的宗旨意識。通過黨史教育等形式,讓黨員積極構建以歸屬感和獻身精神為基礎的黨員精神系統。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地教育黨員投身社會實踐,“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自我認同雖然從自我意識起,但實現于社會實踐中。人的自我認同在社會實踐中歷史地生成與實現,在社會互動中不斷地被增強與確證。
以社區建設提升社區認同。“社區認同是社區居民因頻繁的生活互動而產生的對社區整體的喜好、信任和歸屬感”。[3]社區認同的提升離不開社區交往空間與社區治理空間的拓展。一方面由淺入深,社區交往的頻繁將催化熟人社區的產生,社區認同也將同步發展;另一方面由小到大,社區主體的認同總是從某個組織上升到整個社區。而要實現空間拓展,需要借助社區建設促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促使孤立的原子化個體成長為共同體,以此培育社區認同。黨員作為社區多元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社區認同培育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必然會更加主動地參與社區治理。
4.推進相關制度優化創新
社區黨員管理制度亟須創新。對黨員的全面有效管理是創新黨員管理制度的第一準則。針對社區在職黨員,可以實行臺賬管理制度,將該黨員的基本情況、活動情況及意見建議以臺賬的形式管理起來,以激發這類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而對于流動黨員,社區可以專門建立流動黨員支部,讓其“流而有家”。同時設立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定期核查流動黨員信息,對黨內生活不正常的流動黨員進行考核處理,讓其“流而有管”。
社區員參與制度亟待優化。現今不少社區都制定了黨員參與制度,但由于其本身的“非強制性”,具體實踐過程中常常流于形式。社區可以仿效發達國家的“義工制度”,推廣黨員志愿服務積分制。為黨員開設積分賬戶,把黨員參與的各項事務列為積分項目,并定期按照積分情況進行評比、公示,并給予優秀黨員一定的精神與物質獎勵。同時,制定黨員參與社區治理行為規范,以避免社區治理過程中黨群矛盾的發生,從而提升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具體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鄭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設和諧社區的難題——從社會學視角看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J].學習與實踐,2008(7).
(鄧鵬: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孫其昂:河海大學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