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陽山鎮是全國聞名的水蜜桃之鄉,總面積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萬左右。近年來,陽山鎮依托“億年火山、萬畝桃林、千年古剎、百年書院”的資源稟賦,以生態為優先考量,以富民為根本導向,經過孜孜不倦的探求與奮斗,已由一個單純的農業小鎮,逐步發展成為“亦農亦景、宜商宜游、民富安康”的水蜜桃特色小鎮。先后創成“省級旅游度假區”“首批旅游風情小鎮”,獲得“全國改革試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國家4A級景區”等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富有時代特征、江南特質和無錫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構筑人間桃花源,助推陽山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圍繞產業興旺,深挖“桃經濟”。堅持做深、做強、做優桃產業,“農業+科技、+互聯網、+旅游”風生水起。一是推進規模發展。針對農業土地分散導致的農民斷層、品牌雜亂、用地粗放、科技難以引領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完善設施設備,拓寬銷售渠道,大大提升了水蜜桃種植效益。2008年在江蘇省率先提出并開始農場化改造,2015年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為全國首批開展土地流轉的鄉鎮。目前,全鎮土地流轉面積占比達65%,擁有龍頭農業企業3家、合作社120家、家庭農場28家。二是推進品牌保護。實施水蜜桃三年提升計劃,推廣農業物聯網與產品溯源系統,制定水蜜桃種植標準,成立陽山水蜜桃品牌保護協會,在太湖陽山、田園東方等7家種植企業試行“雙品牌”戰略,制定相應準入和退出制度,不斷擦亮陽山水蜜桃金字招牌。三是推進融合發展。圍繞水蜜桃種植,與高效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游緊密結合,不斷延伸桃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從桃子到果脯、蜜桃酒等初級產品,再到桃木根雕、桃核制品、桃木梳、桃花茶、桃花面膜等高附加值產品的“裂變反應”。充分利用電商物流等新型網絡方式擴大客戶群,發展太湖陽山、田園東方等電商平臺超100家。
立足生態宜居,妙筑“桃花源”。堅持“生態立鎮”“差別化”發展理念,嚴守太湖一、二級保護區生態紅線,讓鄉親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是打造綠色“肌底”。淘汰落后產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搬遷138家污染企業;推進水污染治理,投入5億元實現生活污水管網和點源治理全覆蓋,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工業污水處理率達到100%;抓好生態修復,投入8000多萬元對轄區內兩座山體進行全面復綠。通過大刀闊斧的農業改革和景觀開發,建成了一片濃郁而又獨特的生態景區。二是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引領、村民自愿,分別采用規劃性“搬遷”、選擇性“整治”、針對性“包裝”來提升村莊環境面貌,形成了以馮巷為代表的“村民重建”模式,以前寺舍為代表的“村莊改建”模式,以朱村為代表的“村民為主、市場參與”模式,以山南頭為代表的“市場為主、村民參與”模式等多種鄉村建設模式。三是推進全域旅游。2012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探索建設“田園綜合體”,先后引進萬科、龍湖、華僑城等一系列優質項目,導入田園鄉村、文化藝術、全域旅游等多種業態,為小鎮注入科技、田園、度假、風情、文化、藝術、康養等內涵,形成集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
圍繞治理有效,培育“新桃農”。堅持黨員教育、干部培養、人才培育與全民素質提升相結合,著力培養和打造一支鄉村振興工作的人才隊伍。一是打響黨建工作品牌。創立“大美同盟·陽光黨建”“金鄉鄰”等黨建工作品牌。把支部建到產業鏈上,在桃農協會、合作社協會、葫蘆谷產業協會的基礎上,以協會為單位成立黨支部,統籌管理與整合引導合作社、農家樂、民宿等休閑旅游資源,真正實現“支部領著產業興、黨員帶著百姓富”的發展目標。二是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充分發揮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力軍作用。2015年起開展全民教育系列活動,每年分批次組織村民前往蘇州東山、杭州梅家塢以及臺灣等地參觀學習,不斷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與創新意識;依托烈士紀念碑、陽山鄉村振興講習所,形成宣教新陣地,使群眾理念、思路、眼界緊跟新時代;積極探索基層“微自治”新模式,讓群眾做群眾工作,引導村民自治步入長治久安的發展軌道。三是培育鄉村振興“新綠領”。依托田園東方、藍鳳凰藝術小鎮等一系列優質項目,引進酒店管理、景觀打造、文旅產品開發等復合型人才;通過組織青年沙龍、參觀學習多種措施,鼓勵本地大學生回鄉創業,吸引有夢想的外來大學生、創業團隊到陽山落戶;推進農民職業化,挖掘種桃的“田秀才”“土專家”,依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陽山水蜜桃產業研究院,培養一批懂技術、會鉆研的農業技術人才。
著眼鄉風文明,協奏“桃花曲”。圍繞桃文化、農耕文化、書院文化等底蘊,不斷挖掘傳統風俗,涵養質樸風氣,厚植文明風尚。一是挖掘“桃文化”。自1997年起連續舉辦22屆桃花節,從前寺舍的“蓮文化”到山南頭的藝術村落,從古老的安陽書院到現代的南京藝術學院寫生基地,從越野定向賽到“桃花海”中的半程馬拉松,不斷挖掘“桃元素”“土文化”,發揚鄉土民俗,講好鄉村故事,提升小鎮魅力。二是涵養質樸鄉風。依托村道德講堂、百姓大舞臺等陣地,持續開展身邊好人、移風易俗、文明家風等宣傳教育活動,涌現出4位中國好人、8位江蘇好人、11位無錫好人。三是厚植文明風尚。以文化惠民服務為載體,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村規民約修訂、“鄰里守望”志愿服務等活動,組建“桃源放歌”宣講隊,用鄉親們愛聽的“普通話”“百姓話”,把文明之風吹遍田間地頭。
聚焦生活富裕,共享“桃滋味”。按照“組織牽頭做、百姓合力干、社會齊參與”的思路,推進鄉村振興事業,逐步實現共建共享。一是多措并舉拓寬增收渠道。千方百計為老百姓創造更多的經營、就業、創業機會,組織有技術的失地桃農進入“合作社”成為職業桃農;組織保留村莊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合作社”,取得每畝每年1500元以上的股份分紅;組織會經營的農民通過創辦農家樂和生產銷售土特產,增加經營性收入。二是靈活經營做強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文化休閑旅游,鼓勵開展精品民宿、觀光農業、創意作坊等多種經營,地處度假區核心范圍內的陽山村村級經營性收入從2010年的72萬增加至2016年的238萬元。三是深度幫扶促進共同富裕。針對八個經濟相對薄弱村,陽山鎮積極推進精準幫扶項目,以村莊“抱團”發展的方式,集中資源建設特色農場、標準廠房,強化集體經濟“造血”能力。
二、陽山鎮鄉村振興的經驗與啟示
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鄉村振興組織力。陽山鎮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把支部建到基層一線,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及農村帶頭人“把方向、謀全局、領著干”的能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發揮好鄉鎮黨委“一線總指揮”作用。面對鄉村振興缺空間、缺資源、缺政策的不利局面,陽山鎮黨委帶領全體陽山人超前謀劃,同心同德,探索具有陽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二是發揮好黨支部“一線指揮部”作用。注重把黨支部建到鄉村振興的基層一線,在項目中建支部,在村民小組中建支部,在產業鏈中建支部。三是發揮好村書記“一線領航員”作用。通過“年初領課題、年中談發展、年末強考核”,形成全年度鄉村振興比拼活動,逐步在實踐中培育一支“五強型”農村帶頭人隊伍,充分發揮“頭雁”領航作用。
堅持特色發展,強化鄉村振興競爭力。陽山鎮注重在科學把握自身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的基礎上,以特色產業來支撐經濟發展,以特色鎮、特色村莊來提升環境品質,著力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使鄉村成為農村人眷戀、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一是走出特色路徑。2004年陽山與陸區鎮合并設立新的陽山鎮,是走工業化追趕之路,還是立足自身特色做好“桃文章”?陽山人最終選擇了后者。“你穿你的西裝,我穿我的花裙”,堅持走好自己的路,積極謀劃破困興鎮之道。二是做強特色產業。幾十年來,陽山鎮堅持發展“桃產業”不動搖,從單純的賣“桃”到賣“樹”再到賣“生活”,“桃路”越走越寬,不僅把陽山水蜜桃打造成了中國名牌農產品,還培育出了響當當的區域品牌。三是建設特色小鎮。堅持“規劃引領發展,生態決定未來”理念,依托水蜜桃品牌優勢,圍繞“生態宜居、特色農業、休閑度假、文化養生”四個方向,探索出了一條“1+X”的特色小鎮發展道路。四是塑造特色鄉村。深入挖掘各村莊文化底蘊與自然資源稟賦,明確各自差別化發展方向,涌現出了分別以“鄉購”“鄉居”“鄉游”為主題的馮巷村、前寺舍村、朱村等特色村,一批傳統村莊展現出新的“顏值”。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鄉村振興驅動力。陽山鎮敢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通過打破傳統路徑依賴,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充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了鄉村的“破繭重生”。一是開展農業綜合改革。2008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土地流轉,探索“雙置換”和“土地入股”等辦法,實現了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為后來“桃產業”的高效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開展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改革。通過建立交易平臺、出臺交易管理辦法和規則,進行土地經營權抵押、涉農股權、宅基地等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探索,把村民的土地經營權、宅基地變成了資產,“死地”變成了“活錢”。三是開展農村住房建設改革。2017年在無錫市第一個進行農村住房建設改革試點探索,實現了對分散村落布局的合理調整,為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四是開展銷售方式創新。2014年成立農村電商合作社,建立電商平臺達100多家,使電商成為銷售主力軍,實現了桃農各自為戰向訂單銷售轉變,賣鮮桃步入“互聯網+”時代。
堅持城鄉融合,強化鄉村振興協同力。陽山鎮在遵循發展規律基礎上推進城鄉融合,著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從而推動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空間融合。利用“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契機,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率先進行全域整體規劃、功能片區劃分,基本做到了“一張藍圖干到底”。2013年底編制完成《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總體規劃(2013—2030)》,成為全市新一輪規劃調整中首個鎮級總規。二是推動產鎮(村)融合。緊扣“蜜桃生活小鎮”定位,首創“田園綜合體”,促進了三次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互融合;結合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推進農業與旅游融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落與景區融合。三是推動功能融合。通過農業改革、特色鎮(村)建設和景區建設,推動鄉鎮由單一農業功能向生態旅游、鄉村度假、休閑康養等綜合功能轉變,成為蘇錫常都市圈的特色“后花園”。
堅持共建共富,強化鄉村振興凝聚力。陽山鎮把促進村民生活富裕作為中心任務,突出政府引導,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聚集各方力量參與,逐步實現村民“口袋”鼓、“腦袋”富,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依托合作項目共建。以田園東方等項目為載體,引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優秀創客團隊,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建立“教授工作站”,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帶動桃產業發展;挖掘本地文創項目,吸引真正理解、懂得本地歷史傳統與民眾情感的“文化人”,帶動鄉村文明提升。二是依托美麗鄉村共建。通過組織美院、設計院與支部、理事會、村民兩支隊伍嫁接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消除了農民怕風險、求安穩的心理負擔,形成了人才引導、群眾為主的共建共享的雙贏局面。三是依托節慶活動共建。從十多年前“由政府帶著百姓辦”,到現在“村民聯合社會力量主動辦”,一個個節慶活動讓村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目前已形成春季“桃花節”、夏季“品桃節”、秋季“露營節”和冬季“溫泉節”的節慶“四季歌”。
進入新時代,陽山人正在實踐前所未有的新夢想——“種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國最美麗的鄉鎮,品人間最美好的生活”。大美陽山、幸福桃源,陽山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調研組成員:劉俊、鄭立平、陳黛媛、胡曉陽)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研究室)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