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青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獲得情感的體驗、擁有良好的語感。而對學生進行良好朗讀習慣培養是語文教師的職責。
筆者自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村學校進行語文教學,現在的農村學校的朗讀情況是:老師漠視,學生不愿意開口,經常早讀課比自習課還要安靜。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語文教師要讓心靜下來,讓教學慢下來
語文教師的心必須靜下來,慢下來。其實我們都清楚各種習慣、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因此我們不要心急也不要害怕,慢慢來,要堅信“磨刀不誤砍材功”。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就得留足時間讓他們讀。讓他們在朗讀中慢慢感受作者的情感,漸漸地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特別是那些優美感人的散文、小說、詩歌。如《春》《濟南的冬天》《小巷深處》《孔乙己》《鄉愁》。像這幾類作品更應該留足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領悟作品的真諦。我們一定要堅信“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真理。我們不要怕浪費時間,不必擔心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傳授。剛開始練習,學生的朗讀情況肯定會不盡如人意,但也不能心急,我們要有耐心。只要學生愛上朗讀、迷上了閱讀,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二、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學生愛上朗讀的入場券
教學設備越來越來齊備,越來越先進,多媒體教學平臺已經走進了每間教室。有不少的老師認為,這些設備可以代替老師的范讀。理由是,設備放出來的效果比自己讀的還要好。但我卻不這么認為。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而范讀正是老師主導作用的體現。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
從教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不管設備如何先進,它們始終就是一些冰冷的機器,終究無法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不時地也會用多媒體進行范讀,但很多時候效果都不如自己讀的好。如在進行余光中的《鄉愁》教學中,我在教的兩個教學班里作了一個對比。一個班自己范讀,另一個班放視頻錄音。通過對比發現,教師范讀的班學生聽得很投入,他們自己讀得也很用心,很順利的就領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對朗讀的熱情也比較高漲。而用錄音的各方面都遜色多了。我們要堅信只要認真鉆研教材,不斷練習,我們的范讀就一定能打動學生,引領他們走進熱愛朗誦的大門。
三、多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生愛上朗讀的催化劑
再喜歡吃鮑魚的人吃多了也會膩。同樣的道理,再好的朗讀方法如果一成不變地用,學生就會覺得沒意思。因此形式多樣的朗讀形式能讓學生的朗讀激情持續高漲。
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在了解課文內容,讀通文意,特別是文言文的時候適合用齊讀的方式。文言文有好些學生不喜歡,好些字他們都不認識,用齊讀的方式,較容易把課文讀下來,較快較好地激起學生地朗讀熱情。
在讀文章精彩部分地時候,我認為適合用個別朗讀,而且是幾個人讀一樣的內容,讓學生在反復讀和聽的過程中領悟到文章的精彩。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中,茶客們在議論孔乙己的遭遇,被丁舉人吊著打的那一段,我讓幾個學生用自己認為最恰當的語氣進行個別朗讀,有的讀得低沉壓抑,有的讀得憤怒難忍,有的讀得平靜。在學生的反復朗讀下,很快地有些學生就知道了要用哪種語氣才能讀出茶客們的麻木、冷酷無情、世態炎涼,讀出了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
情境表演朗讀,童話、戲劇這一類文章里運用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朗讀熱情。如在上《皇帝新裝》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把課文理成劇本,然后進行情景表演,一些人物必須配合動作語言表現出來,以比賽的形式在全班師生面前表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的朗讀熱情更高,讀人物的理解更透徹。
四、朗讀方法的傳授是學生學會朗讀的指路燈
在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朗讀的重音、停頓、語速、語調等方面進行指導。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朗誦方法,才能提高朗誦水平,從而體會到朗誦樂趣,以此愛上朗誦,養成良好的朗誦習慣。
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都是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當然良好朗讀習慣的養成也不例外。喜歡朗讀的學生,詞匯特別豐富,作文水平也比不喜歡朗讀的學生要好,他們學起語文來感覺就比較輕松,有好多同學因為喜歡朗讀而愛上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