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雪梅
“大氣壓”新課的引入開始了,我改變了以往由老師做實驗、學生觀察的方法,給每個學生發一個小皮碗,說:“大家玩一玩這個皮碗,看誰會玩;玩的過程中你能發現什么?”
每個學生都在玩,能有東西在上課玩,使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
“它是一個吸盤,可以吸桌子。”
“要擠出里面的空氣才能吸。”
“可以吸書皮,但不吸書里面的紙。”
“從邊上撬開一點邊就能撥開。”
“放一些水可以吸的快一些。”
“可以吸到玻璃上,還可以在吸盤上掛書包。”
“兩只皮碗對在一起,也拉不開。”
學生都以為是“吸”上去的,我就問:“它為什么能吸上?有時又吸不上?”沒有預習的學生答不上來,學生把求知的目光轉向老師。我讓大家看我做實驗:一個杯子盛滿水,用一張紙片蓋上后,問:“我把這個杯子倒轉,口和紙片在下面,會怎樣?”有些學生說會漏水。當我做完后水不會漏下來,學生很興奮。我趁機問學生:“誰壓住了紙片,為什么水不把紙片壓下來,還有什么東西向上壓紙片?”學生答:“只有空氣了。”
“這是大氣壓。空氣和水類似,由于流動性,使它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層不均勻,又與水不相同。”
“這里有一個鐵做的半球,把里面的空氣抽出來,馬就拉不開了,誰上來試試?”學生爭先恐后都要上來試,我叫了3位學生上臺做,兩個人拉不開,四個人拉不開,六個也拉不開。學生提出問題:“大氣壓很大,到底大氣壓的數值是多少?”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
大氣壓到底有多大呢?大家做實驗看,一個小杯子在大盆里裝滿水,倒立杯子的底部和中部離開水面(杯口在水里),水充滿了杯子。問:再把杯子換成量筒,水會怎樣?(實驗證實充滿。)有什么問題嗎?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有的說:兩次都充滿水。
有的說:沒有充滿(杯子里有空氣)。
有一個學生說:水面會下降。(量筒底部有個破洞)。
我說,大家認真觀察一下,相互比較,為什么有不同的結果?
學生發現:如果量筒里漏進空氣,水不滿,但水也不會流出來。
那位學生找出水下降的原因:量筒的底部有一個小洞,當空氣進入量筒時,水面下降。
如果沒有空氣進入量筒,量筒也不破洞,那么如果這個量筒無限長,它會充滿水嗎?學生說:不會壓那么高吧?我問:如果把水換成酒精會怎樣?換成其他液體會怎樣?打開液體密度表,用什么液體做,會壓的高,什么液體會低?學生找到了水銀。我說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測出了大氣壓的數值,就是用水銀做的,但是由于水銀有毒,不能給大家做,只能在多媒體投影上看托里拆利實驗影片。大氣壓能把水銀壓760mm高,大家計算這么高的水銀有多大的壓強?計算后得到十萬帕左右。
繼續啟發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
我拿一個大試管里盛水后,里面套一個小試管,反轉口向下,當水流下來時,小試管向上走,我問:“為什么試管向上走?”——大氣壓。
我拿出一個大吸盤(吸下水道的吸盤)問:“干什么用?”
做一個氣球被大氣壓壓進燒瓶的實驗(用氣球代替課本的雞蛋實驗更有動感)。
你們能提出來一些生活中利用大氣壓例子嗎?
“喝紙盒飲料時紙盒會被壓癟。”
“用吸管吸飲料。”
“打針的針管吸藥水。”
“鋼筆吸墨水。”
“皮碗衣鉤可以掛衣服。”
“吸塵器。”
“向封閉的飲料盒里吹氣也可以吸。”
接著我再問:“剛才大家提了很多建議,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嗎?說一個現象再用所學知識講解”。
“用剛才做的皮碗吸窗戶的玻璃,把皮碗里面的空氣擠出來,里面沒有空氣,外面有大氣壓,就把它緊緊地壓上了。”
“用吸管吸走里面的空氣,外面的大氣壓就把飲料壓進嘴里。”
“向紙盒飲料吹氣,里面的氣壓大于外面的大氣壓,也能把飲料壓進嘴里。”
——學生不但會解釋大氣壓的現象,而且把知識擴展了。
最后我總結說:“你們的觀察力很好,以后的幾節課里,我們再繼續探討。還有很多問題,例如高山上的氣體多少?高山上氣壓如何?人是如何呼吸的?高山上煮雞蛋能熟嗎?打氣筒怎樣打氣?等等,都是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我們以后繼續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到上高中、大學時都有更新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