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航
1988年,美國著名思維教育專家David Hyerle首次提出Thinking maps,即八大思維圖示法。Thinking maps包含八種具有特定形式和用途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分別是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形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橋形圖。這八種思維圖示能分解式地去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如聯想(圓圈圖)、條理順序(流程圖)、描述(氣泡圖)、對比(雙氣泡圖)、分類(樹形圖)等,有效地幫助學生將隱性的思維顯性化,同時增加思考的深度與廣度,讓思考更有條理,在閱讀和寫作中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高。
一、圖示導學,自主探究
在課前,通過圖示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背景知識,或者引導學生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如在學習PEP五下 U1 My day 這一課,在導學環節,筆者借助圓圈圖設計了兩個活動。圓圈圖由一個小圓和一個大圓組成,思考的中心詞寫在小圓內,關于中心詞的聯想寫在兩圓之間。在閱讀課上,運用圓圈圖可以幫助孩子們拓展思考問題的角度、回憶學過的知識、定義概念、產生有創意的想法等。
在課前,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用圓圈圖填寫自己在周末的活動。在課上,孩子們運用所學句型談論自己的生活。教師鼓勵學生圍繞My weekend 多角度寫出自己的活動,通過聯想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接著,帶領孩子們談論書本的配圖。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解釋疑難點,掃清下一步閱讀的障礙。正如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有探究的欲望。
二、圖示助學,突出重點
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策略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前,筆者的做法是設計各種問題,指導學生運用掃讀、跳讀、細讀等閱讀策略在文章中尋找答案,但學生接受的知識是零碎的;現在,應用Thinking maps幫助學生分析語篇結構,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語篇。
1.掃讀、細讀得內涵。孩子們細讀語篇,自由選擇寫文字或畫畫,完成流程圖。此時,老師可以特別關注后進生,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有時為了節約上課的時間,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就把“思維圖示”做好,上課時直接展示給學生看。通過對照,學生可以改進自己制作的“圖示”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通過完成流程圖,學生可以很快就掌握文章中所內含的深層信息。
2.提取關鍵得結構。為了完善圖示,需要從文本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根據語篇內容的不同,老師可選用不同的圖示來分析語篇的結構。如表示因果關系可用復流程圖,在中心方框里是事件,左邊是事件產生原因,右邊是事件的結果,原因和結果不需要一一對應。復流程圖表達一個先后順序的過程,能夠幫助孩子直觀地看到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通過考慮原因和結果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結果是什么。
3.圖示類比掃障礙。當語篇的內容涉及類比、類推的時候,可以借助橋形圖。橋形圖形狀像一座橋,橋的中間寫“相當于”,橫線的上方和下方寫一組具有某種關系的兩種事物,每組事物的關系是相同的,各組之間形成類比的關系。橋形圖可以用來建立事物間的聯系,介紹某種事物,探索事物的特征,發現新規律、新事物等。借助圖示,同學們能改善閱讀策略、理清語篇的脈絡和掃清生詞的障礙,從而把語篇讀通讀透。
三、圖示展學,拓展提升
根據圖示的提示,老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鍛煉了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在“會說”的基礎上,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會寫”,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Unit 1 Whats he like? Read and write時,同學們運用“氣泡圖”歸納出Robin的特點。氣泡圖中間大圓內寫中心詞,中心詞周圍的小圓圈內寫描述中心詞的詞匯。這些詞匯一般都為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等描述性語言。
利用圖示,老師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先說出正確、流利的英語,從“說”過渡到“寫”,從而提高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著名英語教材《基礎英語》的作者C.E.埃克斯利說:“凡能激發學生喜愛學習英語的方法,則是最好的方法。”實踐證明,在小學高年級英語讀寫課中,應用“Thinking Maps”進行“圖示法”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