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出它的素養意義,反映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念、品格和能力。”因此,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重視創設學科情境,為學生綜合地、系統地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提供“載體”,這也是中學政治教師課程執行力的題中之義。本文以“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為例,探索構建課堂情境的策略。
一、優化課堂知識情境,促進學生的國情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我國的最大國情。高中《政治生活》教材的前三單元是國內政治,第四單元是國際政治。增強中學生的政治認同,首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識,熟悉并認同我國的國情。對于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政治理論,教材知識和學生的社會認知存在一定差距。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學情,使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相對接,縮短學生的認知距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首先,把握教材主干框架,適度延伸理論知識末端。讓學生認同我國國情的前提是學生了解我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我國政權的基本架構,由于政治理論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很有必要延伸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從而增強國情認同。
其次,課堂要凸顯國家意志,素材根據學情適度增減。《政治生活》的每一框題基本都是一個主題,例如“政府職能”框題中,建設服務型政府被一筆帶過,這一概念與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有何區別,學生往往一頭霧水。服務型政府是政府轉變職能的目標,體現了國家意志,教師應該精選一些服務型政府的時政素材,播放一個簡政放權的視頻,或討論一些政府如何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材料,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政府在努力轉變職能。
最后,緊跟時政,及時更新。政治課本知識是黨和國家政策的延伸,政治課堂一個重要任務是要處理好時政與基本國情的關系,這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時代性特點所決定的。黨的十九大標志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教材中一些不合時宜的素材,是有必要加以替換的,例如《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綜合探究可以講解“十三五”規劃的內容。
二、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內化學生的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國家、民族、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認同。問題情境是指教師通過設置未知的問題,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一種情境。問題情境創設有利于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誘發學生積極的思維碰撞和理性思辨,促進學生形成價值認同。
第一, 以成就為議題創設問題情境,在情感滲透中培育價值認同。成就和拼搏是天然的孿生兄弟,而拼搏的過程是最好的情感滲透素材。通過成就議題進行問題設置,從情感層面引導學生對獲得成就的過程進行分析和感受,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價值認同。
第二, 以歷史素材為議題創設問題情境,在理性分析中提升價值認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上升的,以史為鏡可知興衰,通過分析歷史素材,合理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
第三, 以時政素材為議題創設問題情境,在真實感受中內化價值認同?,F代中學政治課不能簡單講述理論知識,要有生命力必須要充分挖掘時政素材,只有學生內心感受到價值的真實和有效,價值認同才有根基。
三、培育生活實踐情境,達成學生的行為認同
高中4本政治教材名稱中有一個共同的詞,那就是“生活”,學生受教育獲得的所有認識都必須回到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學生對國情和價值的認同都必須要體現在行動之中。
政治認同這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最后形成的關鍵是學生自我內化、自我實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情境時,要多讓學生舉生活化的例子或社會實踐的內容;同時,教師也要多布置一些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甚至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精心設置情境是“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政治課堂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學政治教師課程執行力的重要要素。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師課程執行力的根本目標和根本遵循,而培育“政治認同”素養可圍繞國情認知、情感滲透、價值內化、行為達成四個環節進行情境構建,增強學生對政治課堂的真實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實踐表明,這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