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芬
多年來,我們對教育對象存在著所謂的“被動假設”,即認為教育對象是被動的,他們的頭腦在未學習之前是一片空白。卻很少想到過學生自身有一種先天自然的結構可以支持他們的學習。其表現就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不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就范式”“維持性”的教育教學。顯然,認識學生自身的這種先天結構,是我們教育教學策略的基礎。對于如此基本的問題,如果僅僅是依靠理念的傳遞,似乎很難進入認知深處,我們應該打破應試教育的常規,優化課堂,讓學生回歸到自然、主動的學習天性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優化導語,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自然學習天性,解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問題。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學生喜歡任課老師,喜歡你上的課,才能引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2.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和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上好啟始課,導語設計先聲奪人,能起到誘發興趣、集中注意的作用。優化教學過程,導讀方法靈活多樣。例如:講《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故事情節概括為四個部分: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如果這四部分都按一問一答、一讀一議的傳統形式全程進行,勢必使學生感到單調、枯燥無味。而老師應在第二部分時,改變一下方法,引導學生找出菲利普夫婦稱贊于勒的語句并大聲讀出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教第三部分時,讓善于朗讀的兩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個扮演父親,一個扮演母親),來朗讀父母遇見窮于勒時的語言描寫,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菲利普夫婦的形象。教第四部分時,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分組暢談如果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見的是一個百萬富翁的于勒將會是怎樣的表現。將教學過程設計得活潑多樣,使學生始終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
3.多鼓勵、表揚學生,使他們從心理上獲得成功的滿足。例如:在提問題和講作業時,要因人而異,要與被提問者的水平相適應。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感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天性。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只有會學習的人,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跟上時代的前進腳步。所以,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
課堂教學是“生本”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要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就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打破那種老師講、學生聽,或是以教師活動為主,以學生活動為次的傳統教學常規,采用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積極自學為主的教學形式。教師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僅使學生參與學習,而且使其學會學習,成為學習中的主人。
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從教改實踐中總結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結構,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或學生運用學法獨立自學的教學結構。特點是:(1)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完全體現了以學生自學為主,自能讀書為主;(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重在引導自學,指導學法。它的優點是:使學生“會學語文”,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引導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優化語文課外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生本”教育的重要渠道。特點是:自由性強、伸縮性廣、靈活性大。它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學生自愿參加的活動,學生可以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由選擇;它不完全受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限制;它比課堂教學更加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實踐證明,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有利于解決語文學習的廣泛性和課堂教學的狹隘性的矛盾;有利于語文學習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生動地學習;有利于發揮個人的特長,培養個性,不拘一格地培養人才。
總而言之,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被傳統的應試教育所束縛,一旦被應試教育所束縛就等于束縛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束縛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也束縛了學生的發展、提高。我們應該放開雙手,打破常規,優化課堂,讓素質教育真正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讓學生在知識的殿堂中展開自己隱形的翅膀自由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