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

摘 要:電網運行期間,因各種因素的影響電纜可能出現故障,及時、準確的找到故障部位,是檢修工作的前提。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局部放電測量技術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普遍。本文首先介紹了電纜故障預定位的發展現狀,然后分析了局部放電測量技術的功能特點和類型,最后探討了該技術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具體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電纜故障;預定位;局部放電;測量技術;優點;應用
中圖分類號:TM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6-0176-02
0 引言
隨著我國電網工程建設規模擴大,電纜故障時有發生。局部放電測量技術,是對電纜試品進行一次局部放電,此時試品兩端會產生瞬時電壓變化;經過耦合電容時,會耦合到檢測阻抗,回路中產生脈沖電流;再經過檢測阻抗時,會產生脈沖電壓。對該脈沖電壓進行采樣、放大、顯示處理,就能得到放電量等參數,作為電纜故障的定位依據。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局部放電測量技術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
1 局部放電測量技術的功能特點和類型
1.1 功能特點
基于局部放電測量技術下研發的檢測系統,性能符合IEC-270標準、GB7354標準的要求,功能特點如下:(1)測試工作由程序自動控制,不論是測量還是分析更加方便;(2)可對放電圖形數據進行存儲、打印,并能自動生成實驗報告;(3)可選擇不同顯示方式,對局部放電脈沖進行測量、觀察、分析;(4)利用二維、三維局部放電圖譜,具有豐富的信息量;(5)采用數字開窗技術,能避免外界因素對測量過程的影響;(6)雙通道測量技術、數字差分技術,可抑制干擾脈沖信號,平衡測量回路;(7)有利于構建測量數據庫、定位數據庫。
1.2 類型
第一,標準脈沖電流法。該方法是檢測阻抗、變壓器套管接地線、外殼接地線、鐵心接地線、繞組中的脈沖電流,從而得到放電量,目前應用最廣泛。該技術的應用,滿足IEC-270標準規定中,關于交流條件下局部放電的測試,也適用于直流條件下的測試。其中,直測法應用期間,受到現場環境的影響,因干擾容易影響測試的靈敏度;平衡法則具有抑制共模干擾的性能,相比于直測法應用更有優勢。
第二,分布局放檢測法。是利用300-3000MHz的超高頻電信號,對局部絕緣放電進行定位和檢測,并且具有抗干擾功能。該檢測方法的優點包括:①放電脈沖能量和頻帶寬成正比,只考慮元件熱噪聲對靈敏度的影響時,利用超頻寬帶進行檢測,能提高靈敏度;②利用寬頻,可以抑制電網線路產生的電磁干擾;利用窄頻,可以和局部放電信號相區分。
2 標準脈沖電流法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
2.1 技術原理
在35kv及以下等級的電纜線路中,可以采用標準脈沖電流法查找故障位置,IEC270測量回路見下圖1。其中Ca代表故障電纜,Ck代表耦合電容,CD代表檢測阻抗,MI代表局放檢測儀。
具體操作時,首先利用外施電源,對故障電纜加壓,電壓緩慢增加時,會激發高阻故障位置的局放;然后使用測量回路檢測局放,利用耦合電容、檢測阻抗,獲得放電信號;最后采用行波法,查找局放故障點。高阻故障點產生局放后,信號會向電纜兩端傳輸,根據反射路徑的不同,檢測設備會接收到3個脈沖信號。其中,故障點距離近端為L1,故障點距離遠端為L2,電纜的總長度為L;脈沖信號傳輸到近端的時間,分別設置為t1、t2、t3,此時可以得到:
(式1)
(式2)
其中,V取值在168—172m/μs之間;、經測試后計算可以得到。如此,可知故障點和近端、遠端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故障定位的目標。
2.2 工程實例
以某10kv電力工程為例,電纜在投入運行前,檢測發現V相對地絕緣電阻為28MΩ;投入運行后,3分鐘出現跳閘,測試結果顯示,此時絕緣電阻為5MΩ,而且泄露電流的數值較大。對此,采用沖擊電壓定位故障,將電壓強度設置在16kv,多次嘗試后故障點依然未擊穿。對此,采用標準脈沖回路法,使用外源電壓對故障電纜加壓處理,當電壓等級增加至3.5kv時,能檢測到局放信號;繼續加壓到3.8kv,局放信號的相位圖特征明顯,放電量為200pC左右。
然后采用行波法,局放儀可以檢測到相鄰3個局放信號的脈沖圖,其中1、2兩個信號之間的時間差為715ns,2、3兩個信號之間的時間差為1.12μs,信號傳輸速度為172m/μs。將以上數據帶入式1、式2,可以得到故障點和近端、遠端的距離分別為96.3m、61.5m。結合實際情況,最終在距離測量點96m的部位,發現了故障點。
3 分布局放檢測法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
3.1 技術原理
在110kv及以上等級的電纜線路中,電纜容量較大,如果使用IEC270測量回路,其測量靈敏度較低,背景噪聲會影響局放信號,不利于測量工作的開展。此外,高等級電纜的線路更長,如果故障點和局放檢測點之間的距離遠,放電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信號強度會明顯減弱,到達檢測點時,可能無法有效耦合信號,導致故障定位工作中斷。因此,依然采用IEC270測量回路,不滿足實際工作需求,無法完成故障的定位。
對此,可以嘗試采用分布局放檢測法,首先在電纜接頭的接地線上,安裝高頻傳感器,對局放信號進行耦合采集,并且及時傳輸至主機上,對信號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在電纜中,放電信號明顯衰減,且高頻信號的衰減強度更大,低頻信號的衰減強度較小。比較局放信號的幅值變化,分析最高檢測頻帶,即可對放電點進行定位,判斷局放信號的傳播方向。分布局放檢測法的應用,采集裝置具有同步性,因此時間誤差較小,通過分析該時間差,即可實現定位目標。
假設電纜故障點為O,相鄰兩個接頭分別為A、B,將OA之間的距離記為x1,將OB之間的距離記為x2,局放信號的傳輸速度為v,電纜總長度為L,可得到:
(式3)
(式4)
式中L、v均是已知量,經測量可以得到,從而計算出x1、x2的值。如此,可知故障點和近端、遠端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故障定位的目標。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如果故障點在相鄰2個局放檢測點的同一側,那么信號到達2個裝置的時間差t,計算方式如下:
(式5)
檢測到故障放電信號的接頭,對比采集裝置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差,如果時間差相同,則說故障點在放電幅值最大的接頭上;如果時間差不同,說明故障點在時間差最小的相鄰兩組接頭之間,具體位置通過式4、式5計算后可得到。
3.2 工程實例
以某110kv電力工程為例,U相耐壓試驗時,出現閃絡性故障。采用分布局放檢測法,對故障進行定位,其中電纜長度為5km,有中間接頭9組,終端接頭2組。故障定位期間,在3#、4#、5#、6#、7#5個接頭上,均檢測到局放信號。其中,5個接頭的最高檢測頻帶、局放信號幅值分別是:3#接頭為3MHz、4.6pC;4#接頭為6MHz、187.8pC;5#接頭為10MHz、650.1pC;6#接頭為4MHz、73.7pC;7#接頭為2MHz、2.2pC。分析可知,5#接頭的檢測頻帶最高,局放信號幅值最大,因此初步判斷故障點和5#接頭的距離最近。
然后利用傳感器,獲得相鄰電纜接頭的放線信號,并計算時間差,結果顯示:3#與4#接頭的時間差為2.91μs;4#與5#接頭的時間差為2.56μs;5#與6#接頭的時間差為2.91μs;6#與7#接頭的時間差為2.90μs。分析可知,4#與5#接頭的時間差最小,可判斷故障點是在4#接頭與5#接頭之間。選取該區段的電纜,對放電脈沖進行研究,可得脈沖信號時間差為2.56μs,放電信號的傳輸速度為172m/μs,該段電纜長度為500m。將以上數據帶入式3、式4,可得故障點距離4#接頭、5#接頭分別為470.1m、 29.8m。結合實際情況,最終在距離4#接頭470m的部位,發現了故障點。
4 結語
隨著我國電網工程規模擴大,電纜線路在長時間運行后,發生故障的概率明顯提高。文中首先總結了傳統故障定位法的缺點,指出局部放電測量技術的功能特點,從標準脈沖電流法、分布局放檢測法兩個方面,介紹了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并結合工程案例進行分析。希望為類似工程提供經驗借鑒,提高故障檢修效率,保證電力供應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顧朝敏,賈伯巖,潘瑾,等.局部放電測量技術在電纜故障預定位中的應用[J].河北電力技術,2017,36(4):35-38.
[2] 趙昌鵬,龐丹,宋金泊,等.基于雙端檢測技術的高壓電纜絕緣故障定位方法[J].科學技術創新,2017(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