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青
近年來,我校在北京大學陳平原、韓山師范學院林倫倫、林朝虹等潮汕文化研究名家的大力推行和引領下,以系列讀本、誦讀演繹、綜合實踐等多種形式傳承潮汕文化,播撒文化育人的種子,讓優秀“潮文化”的根深扎校園,潤澤師生心田,培育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新一代潮人。
一、 構建“潮校園”——引領成長的精神家園
我校在推進潮汕文化進校園的進程中,將潮州精粹文化教育研究落實到學校特色建設的全過程中,融合到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在環境設計上彰顯“潮”文化。采用“頂層設計,整體建構(校長室)”——“三位一體,同步推進(各處室)”——“主題教育,認領展示(各科各班)”的組織管理體系,把校園文化建設的天地交給師生,從“傳統文化素養教育”和“師生人本文化實踐”兩大層面去構建學校的公共文化。如學校東樓梯的“潮州精粹”,在構思上以“樂當潮州文化小傳人”為主題,“潮州特色簡介”與“師生潮藝展示”兩相輝映,相得益彰,讓學生在漫步拾級中,更深入地了解“潮劇文化”“潮菜文化”“潮繡文化”“功夫茶文化”“陶瓷文化”“木雕文化”等地方鄉土文化特色,強化了師生傳承潮藝、“愛我潮州”、建設潮州的愛鄉之情。
二、探索“潮課堂”——風生水起的多模教學
(一) 縱向延伸,活用讀本,誦讀多模
《潮汕文化讀本》的設計意圖是以潮汕童謠、故事、詩詞為引子,以此激活學生主動探究、繼承潮汕優秀文化的內在學習因子。因此,要讓文化走進學生的心靈,就要做到以讀為本,讀有策略,讀有坡度,讀有多模,讓學生愛讀、樂讀,讀出情感,讀出趣味。
(二)橫向聯系,開放課堂,呈現多模
我們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型推進讀本實踐,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開放課堂,以整合優質資源為核心,探索有機融合各科教學元素的多模學習方式,以童謠、故事、詩歌學習為切入點,將文化活動的探究滲透到數學、科學、社會、藝術、體育等學科學習之中,實現學科之間的跨界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1.“一班一品”特色課程。近年來,我們將《潮汕文化讀本》的學習融入我校“人文素養+藝體特長”的“一班一品”培養課程體系中,在每周三下午的特色“選修課程”中開設潮汕童謠、經典吟誦、文學詩歌、民間舞蹈、潮汕工藝、媒體導播、手鼓表演等特色項目,于多學科元素整合的選修課中全方位落實潮汕文化的傳承。
2.主題學習學科滲透。在整體推進讀本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倡導全科滲透式教學,圍繞一個主題學習,根據內容特點,多學科并舉共同參與設計,從不同的角度去落實潮汕文化滲透。
三、拓展“潮活動”——活色生香的創學空間
“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我們在學校的教育活動設計中滲透“潮”文化,以活動為載體,開展潮汕歌謠美德教育的體驗活動路徑探索。
1.誦讀童謠詩詞,爭做“潮學”之星。將潮汕文化的學習成果展示作為書香校園活動項目之一,各年級舉行經典誦讀成果展示和比賽,有“配樂朗誦、詩畫展演、古文新唱、樂韻詩舞、班級擂臺、童謠微劇、穿越詩人”等各種活動,從中評出一大批“潮學”誦讀之星、創意之星、進步之星,給予表彰和獎勵。
2.搭建實踐平臺,傳播“潮學”精粹。我們嘗試從潮汕童謠讀本出發,在學校各種專題大型活動中設計有趣的闖關項目,讓學生在完成一個真實的任務中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文化的魅力。
3.玩轉民間游戲,體驗潮汕情趣。學校將潮汕童謠誦讀與課間游戲文化開發相結合,開展課間傳統游戲創作征集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把潮州童謠誦讀融進傳統的丟手絹、跳繩、踢毽子、拍手歌、猜燈謎、跳格子、跳橡皮筋等十幾種有益身心的課間游戲中,自編成“潮謠樂傳統游戲”,妙趣橫生,其樂融融。
4.開展研學體驗,感受民俗魅力。我校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教育因子,以少先隊為主陣地,利用寒暑假開展爭當潮汕傳統文化小傳人“八個一”活動,即“寫一副春聯、畫一幅潮俗年畫、制作一套傳統節日賀卡、講一個潮汕故事、學做一種潮汕小吃、學一種潮汕工藝、游一處潮汕名勝、寫一篇研學收獲”。
5.弘揚傳統文明,創編“傳美”童謠。學校語文組在學生學習潮汕童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以“傳承傳統文明,規范校園行為”為內容的“傳美”童謠創編,引導師生從“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安全自護、感恩教育、集體活動”等影響學生一生素養的方面去搜集歌謠素材,結合校本實際,進行加工整理,參加校園“傳美”童謠大賽,并將優秀童謠匯編成集,在校園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