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靜 蔣蕾
摘要:本文通過對常德桃源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文化進行詳細的調研,歸納整理常德桃源民間藝術文化資源,以“本土化、當代化、數字化、商品化”為目標,以文化產品設計為核心,主要通過yr源刺繡”和“桃源木雕”等桃源地域文化元素,在保持其自身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維護其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桃源刺繡”和“桃源木雕”等文化形式中的圖像采集以及對工藝的研究,以可持續視角下提煉有意義的圖形或歷史故事,將桃源傳統工藝轉化為現代設計產品與服務并推向市場。
關鍵詞:文創產品設計;地域性;桃源;本土文化;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TB482;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138-01
一、靈感來源
常德桃源,亦稱桃花源,雅稱“世外桃源”。為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詩并序》所述避秦絕境原型,至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1.桃源地域文化:如桃源傳說、桃源傳統民俗文化,遺留文字、歷史典籍等。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
2.桃源刺繡:桃源刺繡極具美學價值,傳統的桃源刺繡分兩大類,一類為絲線繡,一類為挑花。絲線繡和挑花是桃花源刺繡的姊妹篇,前者用色彩和細膩體現畫面的生動絢爛,后者用狂野和樸實表現浪漫。桃源刺繡主要是單面繡,繡品有方巾、帳沿、門簾、靠墊等,題材包括人物、山水、花草、蟲魚,構圖優美、刻畫細膩、色彩明麗、氣韻生動。
3.桃源木雕:在明清時期,“桃源工唱全國聞名,北京故宮的雕梁、岳麓書院乾隆皇帝“道南正脈”的賜匾、鳳凰古城的古建筑、千姿百態的雕花床等,都是“桃源工”的杰作。由此,技藝精湛的“桃源工,名揚海內,蜚聲中外。桃源木雕繼承了漢代磚雕的藝術精髓,包括了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等上百種刀法技藝,山水、人物、花鳥等木雕素材豐富多樣,作品大氣中不失細膩,造型夸張而不空洞,線條簡練而不簡單。
二、目的及意義
本著對傳統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發展,增強非遺持有者的文化認同感,而不是將其完全從民俗環境中剝離出來,異化為消費社會中的符號。積極響應國家“文化自信”的口號,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中華民族自身傳統文化價值,對其桃源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將精湛的桃源非遺技藝與本土知識結合,創建品牌并以市場上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優秀的非遺文化能夠走進尋常百姓人家,將傳統藝術融入到現代的產品設計與生產中,從而實現建立品牌創新創業。
三、文創產品的設計應用
從常德桃源特色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地域文化性設計元素與現代文化創意產品理念相結合、樹立具有常德地域文化性的文創產品。由于對區域特色文化的重視加強,把本土文化溶于當地景區導視的設計手法己成趨勢,因此結合考察常德桃源當地民間藝術,從文化傳播與藝術美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探索,提煉“圖形”再創新。同時在以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探索,以“桃源木雕”“桃源刺繡”的提取與謀新,結合常德的旅游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不拘泥于傳統設計形式,進行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
1.畫意系列。以桃源境內三大著名景點——桃花源、夷望溪、星德山為原型進行插畫創作,用現代風格插畫的形式,將自古而來的美景進行描繪,并以各類實用物品為載體。桃花源的傳說源于陶淵明筆下的悠悠詩句,一幅理想田園風光。夷望溪,望之心怡的意思,乍聽起來,似乎又是一道被世間所遺忘的山間流水,希望通過畫意系列傳遞美好的人文情懷與桃源風光。
2.詩境系列。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桃源進行了豐富的詩歌創作,古人來自生活的詩句是現代人可以堆砌詞藻臨摹不得的。那些發自詩人內心的詩句是桃源風光,精神,心境的真實寫照,只有通過他們,文化精神方可從文化根基衍生物。
3.繡中瑞獸。繡中瑞獸源自桃源傳統刺繡紋樣,在保留傳統外形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裝飾畫形式的處理,豐富產品的形式美。瑞獸在傳統文化中便有平安,富貴,驅邪的美好愿景,自古便庇佑心誠的人們,為困境中的人們送來吉祥、祝福。
4.四季系列陶器。根據四季的各種花卉進行提煉,再根據現代審美與傳統技法結合,通過彩繪的形式展現桃源地區四季的風光與傳說人文。桃源有道不盡的故事,數不盡的傳說,觀不盡的鮮花百草。通過筆尖,手陶親觸去表現一個個流傳或者快淹沒歷史的故事。
沒有藝術的生活是平淡無味的,將傳統之美融于生活,創造特色的文化體驗,在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查與系統的受眾分析,源之?源未挖掘了桃源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文化主題,通過品牌的產品力、形象力、銷售力三位一體的核心價值,旨在為其打造了一系列桃源特色的旅游文創商品,并以此為依托帶動桃源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