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明
摘要:數字媒體的出現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對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革創新,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對于數字媒體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現代設計藝術;影響
中圖分類號:J505;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155-01
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進步深受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帶給人們從未出現過的體驗,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在眾多的優秀作品中可以十分明顯的看出現代設計藝術水平在不斷的升華。
一、數字媒體技術的特征
1.高效性。數字媒體技術的高效性是穩步發展的必備條件,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轉變,為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隨著數字化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很多的傳統工業已經得到轉型,這樣不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使得勞動者工作量相對降低。
2.交互性。網絡在不斷發展進步,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同樣也使得人們之間的差距減少,為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資源共享率。
3.虛擬性。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開拓了人們的想象空間,使得人們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還可以十分明顯的表達出自身的思想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綜合性。數字媒體技術能夠巧妙的把各個方面的技術進行有效結合,從而能形成更加形象生動的事物。
二、深入探究分析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進步對現代設計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能夠為現代設計藝術的表達提供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進而使得現代設計技術得到發展進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數字媒體的出現也賦予了現代設計藝術更為濃重的渲染力。以下是數字媒體技術對于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進步產生的重要影響:
1.現代設計藝術的語言受到影響。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進步,對于現代設計藝術的語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現代設計藝術具備了更加新穎的語言和表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設計者的思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以下是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1)平衡感。所謂的平衡感由兩部分組成,即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將圖形或文字元素進行合理的布局,給人以視覺上感受到平衡,這就是靜態的平衡。在某個整體的運動過程中,某一靜幀畫面是不平衡的,但是能夠使得畫面中的所有元素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能夠使得人的視覺得到快感,進而感受到動態中存在的平衡,這就是動態平衡。(2)虛實感。在現代化設計藝術的發展中,不但要十分重視畫面的普遍變化,同時還要注意有效的進行虛實的有效融合,進而充分表現出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還能表現出所設計的主體,從而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空間感。(3)節奏感。不同的作品其節奏感也是借助多個方面來進行表達,例如靜態作品的節奏感與前后大小的變化和虛實等等具有密切聯系,給人一種具備節奏感的視覺感受。而動態作品卻截然不同,主要是通過韻律表現出節奏,是依靠時間或聲音來進行掌控,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設計者的要求。
2.促進現代藝術設計得到創新:(1)形態美。數字媒體技術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而這些形態大多數是超乎人們的認識。通過內容的虛實結合,加上不斷變化的狀態,呈現出更多的視覺美感。在進行美的表達時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例如將三維和二維進行融合,現實和虛擬進行融合,這樣的做法使得整個作品充滿生氣,給欣賞者一種美的視覺感受。(2)空間美。熟悉媒體技術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的束縛,能夠借助二維或三維進行空間的表達,幫助人們更深入的進行空間的認知。
3.影響現代設計藝術的傳播。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現代設計藝術深受影響,能夠促進其傳播更加的精確。除此之外,在進行傳播時還可以使得設計者與大眾進行良性的互動交流,人們可以及時的表達出自身的看法,設計者也能夠及時的接受建議,從而更好的進行作品的整修,促進作品更加的完善,而過去的傳播技術,不能具有數字媒體技術的功能,不能促進設計內容的不斷豐富,也不能促進設計者更加全面的進行自身想法的表達,而數字媒體技術能充分的表達自身的想法。
4.影響現代設計藝術思維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不僅轉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還轉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和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設計者的思維得到發展進步。由于受到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設計者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轉變,開拓了思維的空間,突破了傳統的模式,使得設計者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影響現代設計藝術的表現空間。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在接受信息時位置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在過去的傳統設計藝術表現中,一般都是依靠現實進行表現的,人們接受信息時處于被動位置。在數字媒體技術背景下的作品,不但充分的表達出其空間感,還能十分容易的就被大眾所接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三、結語
現代設計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技術和藝術進行巧妙的融合,同時數字媒體技術和現代設計技術的融合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慧.教育技術對高等教育資源公平促進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