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力
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人才。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學會用鍵盤打字,更是為學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大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做好準備。
一、因材施教,有效安排教學內容
這里的“材”包括學生和教材。由于受到環境、個人愛好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信息素養存在較大的差異。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狀況,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接受能力、學習態度、知識基礎,還要掌握個別學生的愛好、注意力、記憶、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目中有人”,應付自如。
其次,要熟悉教材,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教師要鉆研教材,深挖教材內涵,正確掌握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研究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結合學生現狀合理處理教材。
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助于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并促使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積極思考,勇于探究,大膽創新,從而有效地掌握知識與技能。新課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以激活知識與技能為目標,精心創設情境。
1.上課前利用“優秀作品”展示,激起學生視覺感受
上課前利用“優秀作品”展示,激起學生視覺感受,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及學習習慣。如學習電腦繪畫、電腦小報、文字修飾等一些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把優秀漂亮的作品制作成幻燈片展示出來,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這些作品,并讓他們談談“這些作品美不美”“美在哪里”“想不想親自制作”等一些話題。學生的求知欲由此變得強烈,教師便可順理成章地開始新課的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變得更主動,充分發揮自己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故事引入,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曲線”工具的使用,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條小魚叫丁丁,游到了一條小河里玩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它非常著急,想早點回到大海里找它的媽媽,同學們想不想幫幫它?那么我們就要把丁丁所游過的部分景物畫出來。首先我們要把這條小河畫出來;由于這條小河在一座大山的腳下,所以我們也要把這座大山(一個彎)畫出來;丁丁來到了海邊看見波濤洶涌的波浪,因此,我們要畫波浪;經過我們的幫助,丁丁已經游到海里了,現在就讓我們把丁丁畫出來。”通過故事的引入,既能使學生掌握“曲線”工具的使用技巧,又能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高尚情操,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競爭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適當開展一些合理的學習競賽活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學中,我們可適當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以激發學習興趣。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1.“講、演、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應用軟件的教學是知識與操作技能緊密結合的教學,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各章節的不同內容恰當地采用講授法、演示法和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科學合理地設計上機練習,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調整教學。
新授知識的時候,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對于電腦知識的抽象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軟件、生動的故事等把抽象的東西轉化成形象易懂的知識。講授與演示過程要用精練通俗的語言傳達給學生,避免過多的理論性,而忽視實操性。
“講、演、練”是信息技術科比較常用的方法,雖然時間分配上練習要比講授多,但我們卻不能忽視新授這個環節,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環節,絕不能照本宣科,否則練習的時間再長也只能是“玩”電腦而非學電腦。
2.“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任務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出科學合理的任務,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主要是根據教師提供的任務,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任務,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科學合理的任務是一堂課的關鍵。
(1)任務要有層次性。提出的任務要與本節課的知識有緊密的聯系,要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的差異,教學任務的安排應由易到難遞進。如教學任務是調整圖片的大小和位置、圖片的裁剪,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老師應首先提出調整圖片大小和位置的任務,最后才提出裁剪圖片的任務,兩個任務的順序不能調換。
(2)任務要有可操作性。安排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及信息技術知識的運用規律。如在畫圖軟件中輸入文字,學生必須已經掌握了選擇輸入法及使用中文輸入法輸入漢字的知識;教學生使用“橡皮擦”工具時,盡量避免與“撤消”沖突,應設計一個不能“撤消”只能使用“橡皮擦”工具修改圖畫的任務,不然就會影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靈活性。
(3)任務要有吸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老師可創設情境,合理地提出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例如:在學“藝術字”時,我開展了一個小比賽“名字設計大師”。由于設計的是自己的名字,學生都很積極地參與,運用軟件所提供的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停地嘗試與改進。最后每位學生不僅掌握了“藝術字”的制作方法,還為自己設計了一個漂亮的名字。
3.“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
教師應精心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并體驗知識發現的過程,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循循善誘,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進入主體角色,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廣州市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安排是合理、恰當的。同時它也把操作技巧與步驟清晰地寫在教材中,學生是有能力通過自學來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因此,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教師應該多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遇到一些較難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
三、合理評價,優化“教”與“學”效果
根據《廣州市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堂評價意見》《廣州市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堂評價表》《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通用型課堂教學評價表》開展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狀態的研究與評價要重視真實教學情景,由評“教”轉向“評”學,評價主體向評價對象回歸。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鼓勵被評價對象積極參與發展性評價的全過程。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評價的重心是教學過程,評價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
課堂評價主要通過觀察對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學習過程的情況及表現做出評價。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互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學生對作品的評價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關注同學完成作品的過程,往往會產生偏頗,打擊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這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到別人的亮點和長處,尤其是多注意別人在完成作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等等,學會多方位全面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作為對學生評價的補充和總結一定要恰當,應著眼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肯定、鼓勵評價為主,指出學生的優點,即使學生最后的學習結果不夠理想,也應鼓勵其繼續努力,并適當指出改進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得到了保護,課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總結性評價應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運用三方面去考查學生,通過自評、互評、小組評和教師評的方式及時反饋本節課學生各自的表現情況及學習情況。既做到知識的有序梳理,又能讓學生自我反思;既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又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