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在我所接觸的學生中總有一部分孩子被破碎的家庭關系耗掉對生活的熱愛。黃同學熱愛閱讀,獨立思考,努力學習。然而,他卻總是徹夜失眠,因為他的爸爸一年里和他說話的時間加起來只有24小時,甚至更少。初三伊始,黃同學在父母正式分開后,開始有了暴力傾向和交際障礙,表現反常。
我該如何幫助他向著正確的方向生長呢?黃同學因家庭問題導致心理失衡及行為偏差。雖然單親家庭可以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但也可以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因此,對待單親家庭的孩子我會保持平常心,自然又平常地進行引導。
黃同學還只是一棵幼苗,不論經歷什么,他都需要與世界不斷地進行正面互動。作為班主任的我,有責任讓他成為大環境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基于他愛閱讀的特點,我挑選了Daniel Pink的《全新思維》送給他,這本書會給他傳遞一些知識以外的能力,我想這也是我贏得他的信任的一步。
有了這個鋪墊之后,我開始嘗試通過位置感知法,帶著黃同學跳出思維的框架。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至少應有四個層面,即自我層面、對方層面、第三方層面、社會中某一整體層面。因此,對于問題的解決需多角度的分析和定位。以下是我與黃同學的對話,我從以上四個層面對他的回答進行解讀。
師:“父母的做法可能比較武斷,沒有考慮過你的想法和感受。”
生:“是的,我想不明白他們不合適為什么還要生下我,生下我為什么不想想我的感受!”(自我層面的解讀,理解并尊重當事人的感受是信任的一個要素。)
師:“可是,世界萬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愿意看到爸爸媽媽明明不合適卻要生硬的在一起或者吵鬧著過一輩子嗎?你長大后,如果家人強迫你和不喜歡的人一起生活,并且沒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你愿意嗎?”
生:“我一定受不了,這樣看分開反而對大家都好。”
師:“而且,父母即使分開,卻不影響他們對你的愛。父母有矛盾的這段時間并沒有對你不理不睬吧。”
生:“雖然交流的時間少,但他們也會關心我的學習情況,會給我買一些禮物。”(站在對方層面的解讀,客觀的分析可得到學生更多的信任與信服。)
師:“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一定希望你健康成長,出類拔萃,而你在我心中和其他孩子一樣勤奮、懂事,或許其他孩子的父母沒有離異,但依然會面臨一些不如意,所以優秀是一種能力,我希望你具備這種能力!知道嗎,英雄是不問出身的。”
生:“是這個道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旁觀者層面的解讀,讓學生清楚家長和老師的期望。)
師:“習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廣大青年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因為你不僅僅是父母的孩子,更是國家民族的孩子,所以,努力成長,追求卓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生:“我明白了,以前我的想法太狹隘。”(社會層面的解讀,愿景展現大愛。)
以上思維角度的每一次轉換都是對思維框架的突破,而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維之下的。面對因單親而產生問題的學生,舒適又自然的引導是教育的原則,真誠的交流和尊重可以帶給孩子以信任,變換角度打破邊界可以傳遞出外界的期望。用正面的評價,讓孩子看見一個全新的自己可以給其以愛的溫暖。
之后,黃同學慢慢地改變了,臉上有了笑容,性格變得樂觀,成績在整個初三階段逆風而上,中考考出了優異的成績。畢業時,他告訴我:“生活必將在風雪過后,重現生機,而我要做的就是向著陽光,心懷愛意,努力生長。”
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黃同學的問題疏導上我采用的是一種不貼標簽、不搞特殊化的教育引導。做到“六不四有”,即不刻意討好,不過度保護,不生硬說教,不包辦代替,不依賴家庭教育,不放棄教師引導。同時,由于學生的經驗、經歷、對事物的理解和感知不同,想問題不免片面和狹隘,因此需打破思維定式,從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來認識問題,一要有正視自我的內心對話,二要有置換身份,站在對方角度的解讀問題,三要有跳出是非,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問題,四要有在社會大環境下的深度認識。因此,這四層思維下的問道,問的是教師教育引導之道,問的是學生內心所向所需的澄明之道,這一過程,見真、見善、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