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當前教學改革已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如何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最大的效果,仍是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實踐和探究的課題。我認為首先要更新觀念。培養(yǎng)并提升核心素養(yǎng),不能依賴模仿、記憶,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動、自覺,將“學生為本”的理念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合適情境是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另一關注點。情境選擇的基本原則是便于理解學習內容和要完成的任務,循序漸進,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引導學生去主動獲取知識,實現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習的主體性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
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要落實到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之中,體現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而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在這個動力系統的運行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種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方案,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運用直觀教學,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生互相合作學習,進行課堂討論等等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數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數感是在整數、小數、分數等數的認識和運用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同時這些內容的深刻理解也離不開學生數感的建立。學習1~10的數認識時,常常是從具體的數量引入,再抽象出數。通過1只狗、2只鴨、3只小鳥,學生可以看到這些數量,1、2、3就是抽象的數。同時,可利用彩色小棒、數學小方塊、幾何圖形、各種實物等,開展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如教認識數“6”時,先讓學生利用6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同學們非常有興趣。擺出了如 等等許多有趣的圖形,借此機會向學生提問:“6”這個數是由幾和幾合起來的?用小棒擺一擺,比一比看誰擺法最多?這時同學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個個聚精會神地尋找合成6的幾組數,緊接著讓同學們互相交流擺的方法,討論怎樣擺得快,這樣他們就能按一定順序排列:
通過同學們自己動手操作,互相討論,大家很快認識了組成“6”的兩個數、三個數……直到6個1組成6。在發(fā)散思維的基礎上,再集中進行練習兩個數組成6的幾組數,為計算加減法打好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始終保持飽滿的情緒和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教學效果自然也不錯。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才能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探究能力屬于數學素養(yǎng)中最核心的成份與最本質的特征。想要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就必須采取科學的數學思維方法進行訓練。數學教學理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要想培養(yǎng)學生真才實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全體學生直接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利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感知材料,獲取知識。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也很高,思維也會非常活躍。
我個人認為,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時,要注意突出他們的個體特征和群體效應,也就是在教學中既要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精神,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在合作學習中,可以分同桌學習和小組學習兩種形式。學習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檢查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始終處于一種開放活躍的狀態(tài),一方面同學們能夠各抒己見,認真交流,并得到及時反饋,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學習又能集思廣益,協作攻難關,共探求結果。另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對集體負責的精神,有些老師可能會擔心小組學習影響課堂紀律。我想,只要你精心設計并認真組織好,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學習了“數的整除”這單元后,我用這單元的知識把某學生的電話號碼編成了一個競猜題讓學生猜。某學生的家庭電話號碼為7位數,每個數字依次是:
()6的最小倍數
()5的最大約數
()一位數中最大的合數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
()2和8的最小公倍數
()最小的奇數
()比所有自然數的公約數少1的數
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了“6592810”這個電話號碼。學生就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吊”起了學生學習的胃口,讓學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學生在“樂”中求知。再適時讓每位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自家的電話號碼進行設計包裝,考考大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既充分利用本單元已學的概念——約數、倍數、質數、合數等知識來設計問題,又理解掌握了本單元的有關概念。生活中的數學經學生妙手設計,拉近了學生對概念理解的距離,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都在為自家的電話號碼精心“設計”好的問題,都想通過自己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難倒”同伴,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再如在教完《平移和旋轉》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應用的問題:平移和旋轉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藝術家運用平移和旋轉可以創(chuàng)作出很多美麗的圖案,你們想試嗎?課后大家可以用平移和旋轉的方法畫一畫、擺一擺、貼一貼,我相信你們的作品會更加出色!這種趣味性濃厚的作業(yè),不是靠多題量或抽象理解來鞏固所學的新知識,而是把知識的重、難點及關鍵點融入趣味的情景中,潛移默化鞏固知識。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技能、生活經驗、興趣愛好,靈活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達到了訓練的目的,而且還更好地提高了學生再創(chuàng)造學習的意識。
三、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與學會學習的理念一致,“會學”比“學會”重要。“會學數學”應包括:閱讀理解、質疑提問、梳理總結、表達交流。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個訓練過程中,首先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讓他們大膽、主動地設想,質疑。正如有人說,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創(chuàng)造性。說明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有了強烈的追求欲望,他就想去冒險,去挑戰(zhàn),尋求新的起點、高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各種讓學生創(chuàng)造的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個性才能,鼓勵他們多思、善思、巧思,通過教師巧妙引導和重點點撥,進一步啟迪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逐步地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要鼓勵同學們善于思考,不僅要能夠解題,還要學會巧解題、智取勝。當然,這個培養(yǎng)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式的過程。由具體形象思維創(chuàng)立抽象思維,要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推理來不斷提高思維水平,因此我們要在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
數學素養(yǎng)說到底就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實施數學教育也就是實施文化素質的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任重道遠。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和參與各種數學探究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造,讓他們在活動中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數學的思維去分析世界、數學的語言去表達世界”,促使學生素質得以全面發(fā)展。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數學不僅習得一系列的抽象知識,而更多的是掌握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感受,讓學生充滿樂趣地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