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應 孫成暉 利建
[摘要]目的 探究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10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兩組研究者均實施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兩組的檢查結果以評估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價值。結果 研究組患者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各處分叉點的內膜中層厚度(IMT)均高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內膜增厚與斑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總狹窄率高于對照組,輕度狹窄率低于對照組,中度及重度狹窄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有效觀察其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且具有方便快捷、經濟性好等優勢,可在基層廣泛推廣。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42.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3(c)-011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of cervical vesse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100 healthy subject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ervical vascular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f the bifurcation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tection rates of intimal thickening and plaqu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cervical artery stenosi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mild stenosi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stenosi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of the neck vessels can effectively observe the atherosclerosis of the neck,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t and economical, which can be widely promoted in primary care.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Cervicalvesse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缺血性腦卒中作為中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腦供血動脈即頸動脈和椎動脈狹窄或閉塞,從而造成腦供血不足,引起腦組織壞死[1-2]。根據其缺血類型,可將其分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RIND)、進展性卒中(SIE)以及完全性卒中(CS),其中TIA并無腦梗死存在,而RIND、SIE、CS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腦梗死[3-4]。因此,早期診斷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故而本文就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中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40~80歲,平均(68.56±4.52)歲。觀察組患者的納入標準: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修訂的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證實為腦卒中。觀察組患者的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患者。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10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40~80歲,平均(67.85±5.02)歲。對照組患者的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均未發現腦血管病變;配合度較好。對照組患者的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患者。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研究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納入研究對象均接受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方法為:采用飛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并將探頭頻率設置為5~12 MHz;而后取受檢者仰臥位,并將頭部稍向后仰,將待掃查頸部充分暴露,隨后使用高頻超聲探頭對患者頸部動脈進行掃查,分別對其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各處分叉點的內膜中層厚度(IMT)值進行測量,每個部位均進行3次測量,取其平均值;同時觀察回聲情況。
1.3診斷標準
①內膜增厚與斑塊診斷標準:當頸動脈IMT<1.0 mm時,表示患者頸動脈內膜正常;當頸動脈IMT處于1.0~1.3 mm時,則表示患者頸動脈出現內膜增厚;而當頸動脈IMT>1.3 mm時,則表示患者頸動脈存在斑塊。頸動脈狹窄診斷標準:經超聲圖像顯示,判斷為斑塊出現。②觀察頸動脈狹窄情況:超聲圖像示頸動脈橫徑與遠端正常頸動脈橫徑對比,較后者減少31%~50%,表示頸動脈存在輕度狹窄;減少程度在>50%~70%時,則表示頸動脈存在中度狹窄;如>70%,則表示存在為重度狹窄[5-6]。
1.4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兩組患者與健康體檢者雙側CCA、ICA、ECA的IMT值,同時比較觀察兩組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出現情況,并記錄兩組頸動脈狹窄率及其程度[7]。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雙側CCA、ICA、ECA IMT值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雙側CCA、ICA、ECA IMT值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頸動脈內膜情況的比較
2.3兩組頸動脈狹窄情況的比較
3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腦動脈血管出現狹窄或閉塞,進而造成腦部供血障礙、誘發腦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該病以中老年群體最為多發,這主要與中老年群體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該病的主要并發機制為腦部供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或出現血栓,進而導致管腔狹窄、閉塞,造成腦部局部供血不足;同時也可因固體、液體或氣體等異物伴隨著血液血環而進入腦動脈或向腦供血的頸動脈,導致血流受阻,血流減慢或停止,從而造成相應區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臨床將上述兩種情況稱為腦梗死與腦栓塞[8]。而當前臨床普遍認為[9-10],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因和相關危險因子,其主要通過以下3種途徑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首先是不穩定性的斑塊,容易在破裂后而對遠端血管造成栓塞;其次,較大的斑塊是直接造成血管堵塞,進而導致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再者,則是斑塊潰瘍或是表面粗糙而造成血栓。因此如不能及時診斷,容易發展為腦梗死。因此,早期診斷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
目前臨床用于診斷缺血性腦卒中的方法較多,如CTA、MRA、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其中CTA與MRA在臨床應用中,均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但兩者相對而言,價格較高,在基層醫院的普及情況較差,故而臨床應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彩色多普勒超聲相對于CTA、MRA等檢查而言,在基層醫院的普及度更高,經濟性更好[11-12]。目前,多普勒超聲診斷在臨床中常用的方式有脈沖式多普勒、高脈沖重復頻率式多普勒、連續式多普勒以及多點選通式多普勒和彩色血流顯像5種類型。而在臨床診斷方面,彩色多普勒超聲適用于心臟、肢體血管、腹部以及淺表器官等檢查中,而頸部動脈血管相對較淺,這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提供了可行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比較兩組的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雙側CCA、ICA、ECA的IMT值均高于對照組,同時同時研究組內膜增厚與斑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總狹窄率高于對照組,輕度狹窄率低于對照組,中度及重度狹窄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進一步證明,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頸部血管檢查,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中應用,能夠將患者頸部動脈血管情況較好的顯示出來,從而觀察有無粥樣硬化情況,以此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而其技術原理在于,通過二維超聲心動圖進行定位,再結合多普勒原理和一系列電子技術,從而有效地將頸部血管內某一點的定容積(SV)血流顯示出來;并且其通過連續發射沖波,能夠具有較好地測量高速血流能力,對于心血管系統狹窄、返流等診斷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13]。除此之外,該診斷方法具有較高的經濟性,且操作簡便、無創、安全性高;通過利用現有成熟的醫院影像檢查設備,結合開展的新技術,在基層醫院可方便、廣泛、安全開展,在基層醫院可以大力推廣,臨床應用前景廣闊[14-15]。但目前由于很多基層醫院對于頸部動脈彩色多普勒檢查缺乏一定的重視,而患者對于該項檢查的相關知識缺乏一定的了解,使得頸部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血管疾病的篩查中應用較少,檢查人數不多。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基層開展頸部動脈彩色多普勒篩查率,提高腦血管疾病的早期檢出率,需要從加強基層醫務人員相關知識普及與培訓,加大對特殊人群的宣傳力度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對于高齡人群,由于頸動脈硬化及小斑塊形成尤為常見,故而需要做好普及,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進行系統、規范治療常見,從而延緩病情的發展。因此,頸部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預測或篩查缺血性腦血管病中,在基層醫院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為中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提供良好的診斷依據,并且具有經濟性、可重復操作性以及方便快捷等優勢,應用價值較高,尤其適用于基層醫院中,其對于腦血管疾病的篩查、預測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舒娜.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相關性[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110-111.
[2]吳叢琴,郭道騮,張曉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山西醫藥雜志,2016, 45(9):1020-1022.
[3]龍曉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7):3096-3097.
[4]蘇麗華,康爽,于志雷,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江蘇醫藥,2014,40(19):2312-2313.
[5]陳薈云.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價值探討[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22):150-151.
[6]李新秀.基層醫院推廣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病的重要意義[J].醫學信息,2016,29(2):296-297.
[7]補歡.頸部血管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1):51,54.
[8]曹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5):127-128.
[9]張紅偉,王丹,郝美嘉,等.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J].影像技術,2017,29(3):22-23,25.
[10]李淑娟.頸部血管超聲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2):146-147.
[11]韓玉培,徐大超,魏衡.頸部血管彩色超聲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診斷價值[J].臨床醫學,2016,36(12):53-54.
[12]楊彬.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4):47-48.
[13]李秀環,侯建榮,蘭海峰.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5):65-67.
[14]王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6,14(1):123-124.
[15]韓英茹.探討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2):90-91.
(收稿日期:2018-10-22? 本文編輯:孟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