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 咼小明


摘? ? 要: 基于國際比較視角,本文選擇韓國與重慶作為研究樣本,系統性地比較研究兩者關于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及趨勢,為重慶市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未來如何協調發展提出對策及建議。研究結果表明:(1)就研究生總量而言,重慶市在總體上應該通過相關鼓勵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增加研究生的供給;(2)就第一產業而言,重慶市在第一產業對應研究生專業招生應該擴大約三分之一的規模;(3)就第二產業而言,重慶市第二產業對應研究生專業招生應該縮小約三分之一的規模。
關鍵詞: 國別比較? ? 重慶—韓國? ? 研究生培養? ? 產業結構發展
一、引言
現有學者研究及實踐經驗表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中等收入箱體”當中,如何有效利用創新力量,尤其是人才創新機制促使中國順利突破該箱體等問題值得深思[1]。人才創新培養離不開高端人才的培養,即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研究生培養是當前人才創新培養的關鍵。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將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目標設定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規模結構適應需要、培養模式各具特色、整體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2]。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規模及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才能合理確定研究生培養規模,避免人才供給過剩或不足已成為當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之一[3][4]。本文基于國際比較視角,選擇韓國與重慶作為研究樣本,系統性地比較研究兩者關于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及趨勢,進而為重慶市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未來如何協調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在分析“重慶—韓國”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發展的協調性問題時,本文首先從研究生培養規模上進行總體比較(本文采用“人均GDP達到特定值時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作為重要指標來確定研究生培養規模),再從“總體—細分”視角比較兩者產業結構與對應研究生培養結構的不同之處。
二、韓國產業發展與研究生培養供需分析
韓國教育經過40多年的演變與發展歷程,終于形成了今天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多渠道的辦學格局,為韓國經濟振興并迅速在亞洲崛起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發展的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優先發展教育,采取教育先導帶動經濟發展;(2)制定一系列教育立法,使教育法制化;(3)韓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教育;(4)根據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及時調整教育發展方向與發展策略,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有重心地發展教育事業;(5)大力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資。
由表1可以看出:2011至2015年韓國人均GDP從24156美元增長到27222美元,平均增速約為2.5%,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從5.43降低到了5.15,平均增速—1%,通過比較人均GDP的增速和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的增速,可以看出研究生注冊速度遠低于人均GDP增長速度,且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相對穩定,說明韓國研究生招生形勢趨于穩定。
從經濟總量看,在2011年—2015年期間韓國GDP總產值分別為11854033億韓元、12134070億韓元、12502672億韓元、12908696億韓元和13206150億韓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約2.2%,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約37.8%,第三產業產值占比約60.0%。
同期研究生層面,韓國專業注冊研究生數分別為:265226人、262421人、259319人、256295人和256155人。其中第一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1%,第二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12%,第三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87%。
分年度看,由表2可知:
(1)第一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2.20%,五年總體呈輕微下降趨勢,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0.64%,五年總體呈輕微上升趨勢,兩者之比常年維持在3.4:1;
(2)第二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37.49%,五年總體基本保持穩定狀態,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13.47%,五年總體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兩者之比為2.8:1;
(3)第三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60.31%,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85.87%,兩者之比約為1:1.4。
以上比值除了第一產業符合預期外,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其研究生配比均與預期存在差距,第二產業研究生人數占比遠低于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第三產業研究生人數占比又遠高于第三產業產值。究其原因筆者認為[5][6],韓國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產業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尤其是產業經濟政策的成功適變,讓其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并迅速躋身于發達國家俱樂部。當前韓國制造業已然基本實現工業4.0,人工投入并不需要太多,因此出現第二產業產值占比遠高于研究生人數占比情況,第三產業屬于韓國主導產業包括:半導體、電子等,國家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才出現第三產業研究生人數占比遠高于第三產業產值的情況。當前重慶乃至中國經濟發展均出現了瓶頸,要想走出困境離不開科技創新,因此韓國三大產業年產值占比及其對應專業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相關數據,對重慶地區早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重慶市產業發展與研究生培養供需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從2011年—2015年重慶市人均GDP從34500元增長到52321元,平均增速約為11%,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從1.36增加到1.5,平均增速2.5%,通過比較人均GDP的增速和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的增速,可以看出研究生注冊速度遠低于人均GDP增長速度,同時與韓國同一時期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為5左右相比,也是差距明顯。為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中央提出創新驅動戰略,這就要求提高每千人注冊研究生數,提高創新能力[8]。
從經濟總量看,2011年—2015年重慶市三大產業總產值分別為10011.37億元、11409.60億元、12783.26億元、14262.60億元和15717.2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約8%,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約45%,第三產業產值占比約47%。
同一時期重慶專業注冊研究生數總數分別為15248人、17476人、19491人、19356人和19813人。其中第一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2%,第二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22%,第三產業類注冊人數占比約76%。
表4? ? 重慶市三大產業年產值占比及其對應專業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比照
由表4可以看出:
(1)重慶第一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7.86%,五年總體呈輕微下降趨勢,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1.93%,兩者之比為4:1;
(2)重慶第二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45.23%,五年總體基本保持穩定狀態,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22.01%,五年總體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兩者之比為2:1;
(3)重慶第三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為46.91%,五年總體基本保持穩定狀態,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76.06%,五年總體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兩者之比為2:3。
很顯然相對韓國三次產業及對應研究生培養,重慶地區產業與研究生發展結構存在調整的空間。就三大產業總體視角而言,2011年—2015年重慶市與韓國的“第一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4和3.4,重慶相對韓國而言略高;2011年—2015年重慶市與韓國“第二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2和2.8,重慶相對韓國而言略低;2011年—2015年重慶市與韓國“第三產業年產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冊研究生人數占比平均值”為0.62和0.70,重慶相對韓國而言略低。
四、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本文從國際視角,選擇韓國作為參考對象,比較分析了重慶地區研究生培養與產業結構發展的協調性問題,研究結果表明[9][10]:就研究生總量而言,重慶市在總體上應該通過相關鼓勵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增加研究生的供給;就分產業研究生培養而言,重慶地區第一產業對應研究生專業招生應該擴大約三分之一的規模,第二產業對應研究生專業招生應該縮小約三分之一的規模,第三產業對應研究生專業招生規模相對合理。
為此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重慶政府宏觀把控,優化地區研究生培養規模與結構。在研究生培養規模上,應保證穩定、持續的增長;在科類結構方面,應合理配置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比重,支持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第二,重慶研究生教育應與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協調融合。首先基于重慶地區資源特點,加大對第一產業相關學科培養力度,滿足地區城鎮化進程中對現代農業高層次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實際需求;其次,根據重慶制造業高端化和智能化發展要求,開發相應特色專業類型,促進傳統制造業相關學科教育的“轉型升級”;最后,為符合重慶地區發展大數據智能服務業趨勢,重點培育物流、金融、信息、商務、教育等相關學科專業。
第三,適當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保證研究生數量擴張的基礎上,注重教育內涵及質量建設。
參考文獻:
[1]陶威.甘肅省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耦合關系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7.
[2]蘇麗鋒,陳建偉.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配置狀況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6,(04):2-15,126.
[3]楊舒媚.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升級、社區發展對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4]熊妮.甘肅省高等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5]楊玉,趙哲.區域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核心關系及其協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62-167.
[6]魏兵兵,張愷.擴招后我國高等教育科類結構的多維度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3-13.
[7]吳開俊,王一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適切性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教育研究,2013(02):97-104.
[8]陶軍.研究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
[9]王根順,曹瑞紅.關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0(03):88-90.
[10]練曉榮.經濟結構與高等教育結構的協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