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文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道德品質,革命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并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公共服務。培養人員的高尚道德品質,引導人員及時完善人格,促進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傳承。本文以普寧市博物館為例,針對革命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功能進行科學探討。
關鍵詞:革命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探索;普寧市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68:1;6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28-02
一、前言
運用普寧市博物館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范圍的有效拓展。愛國主義教育中,師生共同構建數字化博物館,采用網絡虛擬技術,有計劃的對人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人員的學習能力和愛國之情。利用現代技術搜集更多的博物館方面的信息,借助普寧市博物館,充分發揮出愛國主義教育地基的根本作用,針對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問題,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注重管理制度建設,提高人員對革命博物館的保護意識。
二、革命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一)教育投入不夠
革命博物館建設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目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部分學校存在愛國主義教育資金不夠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愛國教育工作進展不順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場地有限,因為相應的教育投入不夠,因此沒能帶領人員進行實地觀察,主要以理論教育為主,從而沒有發揮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二)專業化人才缺乏
愛國主義教育中,缺乏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沒有及時構建人才隊伍,因為人才隊伍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現有的一些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不夠,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認識不夠,意識不到,利用普寧市博物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因此自身的專業素質不夠,影響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更好發展。
三、革命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實踐的意義
發揮革命博物館的吸引力:普寧市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展示地、集藏地、研究地,還是現代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給人員講解博物館有關的知識,便于增強博物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人員,對人員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知識引導,同時將博物館館藏內容與人員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使得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比如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定期開展普寧市博物館館藏交流,使得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營,促進人員情感升華,讓人員對國家、愛國主義精神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普寧市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實踐途徑
(一)加強專業隊伍建設
(1)認真做好專業隊伍的創建工作,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配備專業的講解人員,為愛國主義教育做好技術儲備。
(2)根據不同層次觀眾,依據當前人員對博物館展覽內容的基本需求,及時撰寫講解稿,并及時參與到專業知識的培訓中,進一步增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對文物的保護意識。
(3)定期組織專業知識培訓活動,對講解員提出更為嚴格的技術要求,比如在培訓中,派遣講解員到普寧市革命老區尋找紅色印記,普寧市開展“尋找紅色印記”的專題活動,講解員重新走進紅色革命老區,觀看普寧八一紀念館舊址,這些文物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范疇,也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基地,對人員進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便于培養人員的道德品質。
(4)培訓中,利用一張張圖片、一個個視頻,向人員講述革命斗爭的歷史事跡,在多媒體技術的指導下,人員仿佛走進了普寧八一紀念館,為人員講述一個個愛國事跡,在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下,講解員為人員講述革命事跡,追尋著先輩走過的足跡,有效弘揚革命傳統,提高講解員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
(5)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教育思想,對人員提出基本的勞動紀律、自覺意識,運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強對人員認知能力的引導,及時講述與文史、革命事跡有關的內容,培養更多的研究人才,形成專業化的管理隊伍。
(二)革命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實踐案例
1.普寧八一紀念館實踐
(1)愛國主義教育中,為提高人員對革命事跡、普寧市博物館的正確認識,博物館工作人員帶領人員走進普寧八一紀念館,在專業人士的引導下,展開革命足跡的追尋。
(2)參觀普寧八一紀念館舊址、文物陳列大廳、決策會議舊址等地方,由此勾起人員對南昌起義事件的回憶: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南下部隊在9月下旬占領了潮汕,同時將總部設在汕頭,10月初,黨中央、革命委員會、省委部分領導人和工作人員向珍珠娘宮、秦氏祠堂、流沙教堂駐扎。10月3日,聶榮臻、葉挺等軍事指揮員趕到流沙,在周總理的主持下,開展了流沙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賀龍、葉挺、劉伯承、李立三、彭拜、聶榮臻等。此次會議上,軍事指揮人員自覺的總結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經驗教訓,南昌起義就是一次經驗教訓。
(3)普寧八一紀念館舊址如今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列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舊址參觀中,看到有郭沫若手提紅木箱等實物32件,相關照片共計87張,一張張照片就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人們心中的印記。如圖1所示,為愛國主義教育中參觀晉寧八一紀念館舊址。
2.參觀普寧紅宮
普寧紅宮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被稱為革命文物陳列館、普寧革命紀念館,屬于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普寧紅宮深10m,寬20m,總建筑面積達到288平方米,共展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照片90張,還有革命烈士遺像及名表,實物共計131件。人員走進普寧紅宮,深刻的感受中國人民關于民族獨立和勞苦大眾的無畏精神,革命先輩為革命勝利,不惜灑熱血、拋頭顱,在普寧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879位,參觀普寧紅宮時,由人而生一種愛國情懷,對革命烈士的勇敢、無畏、敢于斗爭等精神深深折服,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如圖2所示,為普寧紅宮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實踐。
3.注重精神引導
(1)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動,利用多媒體給大眾展示革命基地及革命烈士的圖片及斗爭視頻,將革命烈士的實物進行展出,以此來增強大眾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正確認知。
(2)將文物展覽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形成自覺保護歷史文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提升了。
(3)注重思想教育和精神指導,促進大眾言行一致,并利用發禮品、免費領取革命事跡手冊等形式,讓光輝歷史重現,提高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
(4)加強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利用專題活動,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范圍,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比如開展“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活動,使用計算機,將相應的浮雕呈現出來,開展歌唱大賽,采取活動展板、影像展覽等形式,讓革命事跡在人們心中扎好根。
(5)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現場宣傳結合起來,鼓勵人員認真觀看普寧博物館內的革命事跡圖片及小視頻,體現出歷史事跡重現的特殊效果,在觀看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流下感動的淚水,感激革命烈士的付出,感動革命先輩的勞苦,對中國的發展歷程有了新的認識。
4.加強虛擬技術運用
(1)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數字化博物館,廣泛利用技術,將歷史重現。
(2)將紀念館館藏的部分文物放到網上,及時采集相應的資料、圖片,促進資源整合,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成功構建虛擬化的革命博物館模型,形成一個立體化的三維圖像,便于人員全面的了解紀念館內的展覽物品和部分實物,全面了解館內的文物、重要資料。
(3)構建革命博物館展出模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基礎上,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結語
借助普寧市博物館來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范圍的有效拓展。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對文物的保護意識,重新走進紅色革命老區,觀看普寧八一紀念館舊址,參觀普寧八一紀念館和普寧紅宮,形成自覺保護歷史文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氛圍。利用多媒體給大眾展示革命基地及革命烈士的圖片及斗爭視頻,提高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范圍,加強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增強普寧市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