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1785年10月,福建閩縣(今福州)一位80多歲的老人,為了在河南推廣紅薯種植,拯救災民,結果病逝于該省。乾隆帝聞訊,對其報國精神極為贊賞,賞給他國子監學政的職銜,以示嘉獎。這位福州老農便是陳世元。
陳世元的太祖父(五世祖)陳振龍是長樂縣青橋村人(今長樂市鶴上鎮青橋村),不到20歲便考中秀才,后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今天菲律賓)經商時,他發現當地高崗曠野,遍地青藤,家家戶戶種植紅薯。它們耐旱易活,生熟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陳振龍想到故鄉背山面海,土地貧瘠,水旱不時,每遇災荒,人民備受饑苦,如能種植紅薯,可以有效救災。便不顧西班牙政府的禁令,以重金買通土著,學會種植方法,購得薯藤,把它們絞入吸水繩中,逃過海關檢查,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閩中大旱,五谷歉收,陳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紅薯的好處,金學曾令他們找地試種。陳振龍父子遵循土著傳授的方法,在福州達道鋪房屋后門的紗帽池旁空地試種。4個月后,紅薯子母鉤連,大者如拳,小者如臂,味同梨棗,生熟可食,可果腹充饑。金學曾于是通令各地如法推廣,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學曾在陳經綸所獻的《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福建百姓感念金學曾、陳振龍父子的功勞,在福州、福清各地建保功祠,祭祀他們,并把紅薯令名為“金薯”,以表紀念金學曾。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他們。
清康熙時(1662—1722),陳振龍四世孫陳以柱把薯種帶到浙江鄞縣(今寧波)鹽堿地試種,獲得成功。
陳世元和其太祖父陳振龍一樣,也儒也商,年輕時是監生。乾隆初年,年屆中年的他有了三個兒子:陳雩、陳燮、陳樹(一說為陳術)。
清代膠州古鎮口是膠州兩大海口之一(另一是唐島口),它是江南、關東各地商聚集的中心,也是商業繁盛、人口密集的大市鎮。陳世元久客這里經商。1749年,當陳世元又一次到這里經商,發現往日富庶的膠州水旱蝗災橫行、餓殍遍野。清政府從國庫拿出數百萬銀子,進行賑災。陳世元根據父親陳以柱在浙江鄞縣種紅薯得出的“東西南北無地不宜”的正確結論,決定將紅薯繼續北移,造福人民,報效國家。
于是,陳世元放棄經商賺錢的機會,在山東膠州古鎮口,進行紅薯試種。1750年,朋友余瑞元、劉曦加入這項事業,集資購買了犁.鋤、鐵耙等農具,招募了幾名種植經驗豐富的壯年農民,墊付路費工錢前往膠州。一開始,古鎮口的試種失敗了,因為那一年古鎮口發生了嚴重的倒春寒,當地百姓又不知道藏薯種到春季萌生,導致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三十。
1751年,陳世元再次和友人集資,雇人回福建運送薯種來山東補種。此年大獲成功,仲秋時節,他們從地理挖掘出的紅薯,累累垂垂,產量特別大。古鎮口居民看到滿地如拳如臂的紅薯,無比驚喜。正如陳世元而言: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為病兒,可制團飴,可如瓠以絲,可如米以碓,可連皮造酒,可搗粉調羹,可做脯以資糧,可曬片以囤積,味同梨棗,功并稻梁。種植紅薯,部分解決了吃飯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天災。古鎮口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紅薯的重要性,于是,家家戶戶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種植紅薯。
在古鎮口試種成功后,陳世元帶領3個兒子開始在膠州、山東全省甚至整個黃河流域推廣紅薯種植。陳世元編寫的《金薯種植法》開始風行于黃河兩岸。
1753年,陳世元的長子陳雩攜帶薯種來到膠州,知州周于智給予扶持,出示公告,向膠州百姓宣傳紅薯的“六利八益”。1754年,紅薯傳入濰坊,舉人王某召集親友,一起向陳雩學習種植紅薯的技能,然后在各家田地推廣。不久,山東布政使李渭讓人以山東快板的形式,在全省宣傳紅薯的優點,推廣其種植。
1756年,陳雩、陳樹兄弟以河南朱仙鎮為中心,開始在河南全省的推廣。陳世元的山子陳術傳種到北京、通州一帶,使紅薯流行于長城內外。1755年,年邁體衰的陳世元從山東回到老家,在福州家里整理《金薯傳習錄》一書。
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紅薯也流行于北方旱寒地帶,傳習四方。餓殍遍野的慘象,逐漸消失了。紅薯和玉米、土豆、高粱逐漸成為黎民百姓的主食。
1785年,全國發生了嚴重的災害。為了提高在河南推廣紅薯的效率,80多歲的陳世元不顧年老多病,帶領兒孫族人,攜帶薯種,遠離故土,來到河南,推廣紅薯,以作為百姓的食物。他注意薯種窖藏過冬,薯秧溫床培育,以及就近采購等技術問題。清朝政府在這年七月,對年逾八旬,“教種有效”的陳世元,“賞給舉人職銜,用示鼓勵”。十月初六日,陳世元感染了風寒,在河南省病故,于是有了本文開頭乾隆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