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九冊《黃山奇松》
二、案例題旨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主要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
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
本案例主要研究的問題有:
1.當前教學條件下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的課文鑒賞和體悟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有哪些值得運用的創新性教學方法和策略?這些教學策略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理解把握程度來說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和效果?
3.如何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和優美詞句,并能夠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去?
三、案例背景
本節課的學情分析:對于學生們而言,他們對“黃山”可能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認知,
只是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座名山,但是對于其山體特征和特色風景并沒有過多的了解,也沒有親自造訪過。因此,單純從課文中的語句出發很難讓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關于黃山的印象。而如果學生的感性形象建立不起來,那么他們對于課文中作者借景抒情的部分就難以理解,同樣地,也很難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課文的學習來說是一個障礙。因此,老師要盡量讓學生了解關于黃山的知識,準備充足的相關資料和圖文,從而為課文的學習做鋪墊。
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1.學生要能夠正確、流利、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并要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2. 學習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生字,理解其字義,能夠用生字造句。3. 通過老師課上的分析和講解,能夠了解和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主要脈絡以及層次劃分。4.朗讀感悟,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奇”來描寫黃山奇松的。5.抓住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發揮想象的方法寫出黃山松的“奇美”。
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段,通過反復的閱讀和分析,體會作者是如何以“奇”來描寫黃山奇松的。
四、案例實錄
課前準備:事先制作一份精美的課件,查閱一些有關于黃山和黃山奇松的資料、介紹、圖片、影音視頻等等。
教學過程:(打開課件)
師:今天的課上,我想和大家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大家覺得怎么樣啊?
生:(激動地相互討論起來)好!老師,我們要去哪里呀?
師:我們今天去黃山。(給學生展示課件中黃山的圖片)黃山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奇山”,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鐘。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山,看一看天下第一奇山到底有什么奇特的景色。(給大家看黃山奇松的圖片)黃山的奇松不僅姿態奇特,它們生長的環境也十分獨特。現在,老師先來給大家大聲朗讀一遍課文。
(第一遍課文讀完了)
師:通過老師的朗讀,大家大致知道這篇文章所講的意思了吧?你們有什么不認識的字詞或者不知道含義的要問問老師呢?
那么下面請大家自行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完請試著概述一下,奇松的生長環境是什么樣子的。
生:它們生長在山頂上、陡崖邊。
師:是啊,奇松的生長環境極其惡劣,卻仍然瀟灑、挺秀,怪不得人們對它情有獨鐘呢!下面,大家帶著喜愛和敬佩之情再次朗讀一遍第一自然段。
黃山有一處,曾經被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稱為是“黃山絕勝處”。為什么這樣評價它呢?他所說的是什么地方呢?課文中哪句話能夠幫我們解釋“黃山絕勝處”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行閱讀一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那個地方是玉屏樓。“黃山絕勝處”的意思是黃山最妙的登山處。
師:是的。黃山最有名的三棵奇松分別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大家請看老師課件里面黃山迎客松的圖片。大家請在段落中找到表達迎客松“奇”的四字成語,并作出標記。
生長在巖縫中,沒有泥土的滋潤,僅僅靠一丁點空氣和腐敗花草的營養過活——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迎客松倒下了嗎?沒有。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經過了800多年,迎客松依舊傲然挺立在懸崖邊上。大家有沒有覺得一種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呢?那么,你們能不能用一些詞語概括一下你們心目中的迎客松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生命力頑強、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飽經風霜。
師:大家說得真好!那么,你們能不能告訴老師,從迎客松的身上我們能學習到什么精神和品格呢?
生:在平常的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要想到迎客松,它的生長環境是如此惡劣,生長于懸崖峭壁之上,但卻傲然挺立,頑強生長。我也要學習迎客松,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都勇敢地去面對,不輕言放棄。
師:好,最后,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三自然段。第三段主要是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神奇和秀美。所以說,黃山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主要還是因為山中的各種各樣的松樹的映襯。
最后,我們用一首詩作為本節課的尾聲:奇松傲立玉屏前,閱盡滄桑色更鮮。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這首詩寫出了迎客松的滄桑、頑強和好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沒有對黃山和黃山的松樹更加感興趣呢?那就以后讓爸爸媽媽帶你們去親自感受一下它的奇特吧!
五、案例分析
本堂課的教學,我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和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創新。通過引導、講解和交流互動的結合,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有大幅度的提升,課堂效果很好。